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栏目分类
专栏分类
乳此美丽杂志“膝”心守护杂志声声入耳杂志中医小宇宙杂志健康之舟杂志肠内乾坤杂志家医有约杂志蛙SAY健康杂志伤情日记杂志救在分秒杂志科学生发馆杂志话骨聊愈杂志"急"思"秒"想杂志肺常清晰来辟谣腰健颈康杂志急救包杂志急诊室人间事童佑之声杂志天下无痛杂志中医小宇宙杂志明说鑫语话消化动脑经杂志辉常说杂志消化慧客厅杂志“救”在身边杂志卓“耳”不凡杂志临床研究杂志中意中医杂志漫话中药杂志天黑请闭眼杂志Girl & Woman杂志“科”话未来杂志骨质疏松在敲门漫谈筋骨病杂志健康元宇宙杂志甲乳"医"点通杂志健康摄影杂志疫苗超人杂志肺腑之言杂志颈肩腰腿关节痛杂志“吹”烟袅袅杂志沪医谈心杂志魔法姐姐妙趣课堂老年健康幸福杂志安全“食”刻杂志忘不了志愿者杂志医患联盟杂志齿生相伴杂志“酱紫的蛙”杂志传染病与疫苗杂志麻医(蚂蚁)之家志愿者风采杂志快乐老年园杂志科学传播学院杂志医声医事杂志医学传播学教育本草光华杂志金口玉牙杂志高血压与化湿杂志我爱我牙杂志急诊小常识杂志青少年健康教育杂志中毒与急救杂志一路护航杂志头痛与睡眠障碍补肾养生杂志达医晓护“药”安全保健康杂志呵护女性泌尿杂志萌宝护卫队杂志“痔”病救急杂志乳房保卫战杂志“瘾”隐作痛杂志息息相关杂志80天变身“五虎将”杂志“岁月未老”防卒中杂志“医”笑解忧杂志博古达康杂志儿童保健与成长杂志心肾一家杂志“肩”护人杂志Dr.Banana科普音乐杂志泌尿疾病那些事儿杂志心“晴”杂志园蓓医画杂志伤筋动骨杂志健康女性杂志居家护理达人杂志智斗传染病杂志健康新“食”尚杂志内分泌点点通杂志神秘的ICU杂志医院采访见闻杂志从“骨”至“筋”杂志胰腺与脓毒杂志降“电”伏虎杂志“检查”风云杂志紧急呼叫120杂志走进西藏杂志医路诗心杂志医患心桥杂志大医小护萌宝养成杂志hello,早到的天使杂志知音中西杂志“肠子”久安杂志追求“内”在杂志“心”欣向荣杂志仁怀仁术杂志麻醉与科普杂志菁菁校园杂志针灸与健康杂志医学传播杂志医笔医画杂志医法笔记杂志养“声”杂志杨秉辉专栏幸福银行杂志新闻透视杂志心理那些事儿杂志虾米妈咪杂志谈“骨”论“筋”杂志踏“血”无痕杂志睡出健康杂志生“肾”不息杂志社区卫生服务杂志上工治未病杂志女人如花杂志男护士手札杂志泌尿与生殖杂志有“感”而发杂志科普教育杂志科教电影杂志康复在路上杂志就医助手杂志金牌阿姨杂志急中生“治”杂志急急如令杂志灰飞烟灭杂志行为与健康杂志骨健康在线杂志大开眼界杂志成长学堂杂志白“肤”美健康杂志Daily Health杂志6e药师杂志“椎”求健康杂志“营”在健康杂志“肾”入人心杂志

儿科医生妈妈:带宝宝看病的智慧(纠错篇)

作者:虾米妈咪    2022-12-01 大医小护

关于为什么要写这篇博文:我想,家长了解一些必要的医学常识,掌握一些基础的护理知识,不仅可以让孩子和家人更加健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甚至可以缓解看病难压力、缓解医患矛盾。 首先,我们一起来纠纠错,看看大家平常的“经验之谈”都踏入了哪些想当然的误区。 1、咳嗽容易咳出肺炎,尽快镇咳!X 分析: 咳嗽是人体生理性保护机制,是自行清除呼吸道黏液的唯一办法。婴幼儿的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咳嗽反射能力较差,痰液不容易排出,如果给予强力止咳,会导致痰液滞留在呼吸道,将加重病情甚至可引发其他并发症。 呼吸系统任何部位的炎症都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咳嗽只是肺炎的部分症状,而并非引起肺炎的原因。 正确做法:轻微的咳嗽,并不主张给小宝宝镇咳。 儿科医生妈妈:咳嗽&感冒(点击标题可阅读全文) 儿科医生妈妈:孩子肺炎,家长能怎么做?(点击标题可阅读全文) 2、感冒流行期间,提前使用抗生素或者抗病毒药物来预防。X 分析: 希望更多人知道,除疫苗之外,各种预防性用药都是无稽之谈。 普通感冒90%以上是病毒感染导致的,为自限性疾病,病程大约1周左右。 抗生素可杀灭细菌或抑制细菌生长,但对病毒无效。大家平时说的“消炎药”很可能就是“抗生素”。以如下规律命名药物名的抗生素占九成以上:**霉素、**西林、头孢**、*硝唑、**培南、氟*酸、**沙星、磺胺**,等。查一下你家的药箱,千万别把他们当成万能药自行服用! 抗病毒药物有很强的毒性,目前抗病毒药物还不能做到只影响人体细胞内的病毒而对人体细胞无明显损害。除非是严重的病毒感染,普通的病毒感染通常并不需要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常见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疾病完全可不用药物治疗而痊愈,即使针对某些症状做些适当护理用药,也只是为了让人体感觉更加舒适些而已 正确做法:不需要使用药物的时候请不要擅自使用药物,另外,能用单一药物的时候请不要轻易选择复合制剂!如果出现感冒症状,对症护理同时,也只是针对某一症状用药。 儿科医生妈妈:感冒的家庭护理细节(点击标题可阅读全文) 儿科医生妈妈:病毒感染,抗病毒不是必需品(点击标题可阅读全文) 3、发热容易引起惊厥,尽早给予退热药物。X 分析: 发热其实只是疾病的一种症状,是很多疾病初期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热并不见得是件坏事,发热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促进人体恢复健康,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研究表明,当出现略高于正常人体的体温时(37.5℃-38.5℃),人体可能表现出更好的抗感染机能。 当然,发热会使人体处于高代谢、高耗氧、胃肠道功能减弱的状态,尤其是持久的高热,也会损害人体的健康,使得各个组织器官功能失常,最终导致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下降,甚至激发其他疾病的风险。 “热性惊厥”是体温骤然上升或者骤然下降导致大脑出现异常放电活动,从而引起全身肌肉的痉挛性发作,其实热性惊厥没有温度高低的限制,有些孩子发热到了40℃也不会发生抽搐,而有些孩子发热不到38.5℃就可能会发生抽搐,甚至有些孩子是在降温过程中发生抽搐的。 迄今为止并无权威证据显示退热药物可有效缩短发热的病程和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其实,我们所有的对症护理都是为了让人体感到舒适,让疾病能够向着好的方向转归。 正确做法: 通常腋温38.5℃以上给予退热药物,当然,这也并非绝对,还要参考孩子当时的一般表现。 如果孩子的精神好、能吃、能喝、能玩,即使腋温38.5℃以上也还是可以考虑继续观察,暂时不使用退热药物; 如果孩子的精神不好,饮食不好,即使腋温38.5℃以下也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药物; 如果是在发热的寒战期测得数值略有不到38.5℃,但那往往意味着体温可能继续迅速升高,而药物从服用到起效大约需要半小时左右,所以,你可以根据孩子当时的表现和你以往护理的经验,考虑是否提前使用退热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和儿科医生们推荐使用的婴幼儿退热药物主要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参考说明书根据孩子的体重来计算剂量,不要自行联合用药,也不要轻易选择复合制剂。 即使药物选择正确,剂量使用恰当,要达到理想的退热效果,必须让孩子摄入足够的液体,补充水分是发热护理的头等大事,不然退热药就不能发挥良好退热的作用。 此外,发热的时候,如果体温超过41摄氏度就需要考虑是否是中暑脱水等产热散热失调所引起的体温上升,这个时候药物降温并没有效果,必须使用水浴等物理降温方法,快速降低体温,并且尽快送往医院以免危及生命。 儿科医生妈妈:退热药物,你给孩子用对了吗?(点击标题可阅读全文) 儿科医生妈妈:关于热性惊厥不得不说的真相(点击标题可阅读全文) 4、腹泻容易虚脱,立即使用止泻药!X 分析: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婴幼儿最常见的是食物不耐受(就是大家常说对某种食物敏感或过敏)和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以前两种多见,尤其是病毒感染),因抗生素使用引起的腹泻也需要引起注意。 原则上讲,止泻药一般只适用于严重的非感染性腹泻,如果是感染性腹泻立即止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滞留于体内,对病情好转并不利,尤其是小婴儿更可能加重病情。 正确做法:腹泻的治疗重在预防和治疗脱水,须避免不当用药。强调尽早口服补液,强调继续喂养,强调脱水征的识别,强调补锌治疗,提倡母乳喂养,推荐用新的低渗ORS配方。 5、腹泻需要禁食,母乳和食物都要停掉!X 分析: 腹泻的治疗重在预防和治疗脱水,腹泻时禁食的策略并不科学,一方面,进的少出的多,更加容易导致脱水,另一方面,可导致饥饿状态下肠蠕动增加,反而加重腹泻。 正确做法: 一旦发生腹泻,要给予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并保证营养摄入。 6个月以内的患儿,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人工喂养的婴儿可以继续给予牛奶(必要时加ORS液); 6个月以上的患儿,可以继续食用已经习惯的日常饮食(必要时加ORS液),鼓励患儿少量多次进餐,避免给患儿喂食粗纤维丰富的蔬果以及高糖食物。 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患儿若继发乳糖酶缺乏,可暂时给予改为低(去)乳糖配方奶,一般1-2周后腹泻好转可逐渐转为原有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患儿也可以在母乳喂养的基础上,添加外源性乳糖酶。 儿科医生妈妈:腹泻的家庭护理细节(点击标题可阅读全文) 6、输液比吃药康复得更快。X 分析: WHO合理用药的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 静脉输液是代替或者弥补经口液体摄入的不足和作为静脉用药的媒介,其效果除了快速补充体液,由输入的药物成分决定。静脉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虽然药效发挥会更快,但如果药物有不良反应,显现得也会更快、更严重。 而且,因为输液本身的操作,也可能导致各种输液反应,比如,滴速过快、液体温度过低或者存在不溶性的微粒,都可能造成血液循环系统的问题。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因为儿童的肌肉不发达,如定位不当,很容易伤及血管和神经,因此,除了疫苗接种之外,一般很少给儿童肌注药物。 正确做法: 不轻易选择输液,那些能够自愈的,或者通过雾化、口服用药能够治愈的,肯定不要选择输液治疗,但是当病情严重需要输液时,比如,患者出现昏迷、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等情况,也不要盲目拒绝。 儿科医生妈妈:走出求医用药的误区(点击标题可阅读全文) 7、雾化治疗比输液的危害大。X 分析: 与口服、输液等一样,雾化只是一种给药方式。 雾化装置将药物变成气溶胶状态的微粒,使得药物可以通过呼吸道直接到达病灶,药物不需要经过血液循环,因而给药剂量低,全身吸收少,安全性更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雾化治疗的药物和剂量,所有雾化药物都不是非处方药物,雾化治疗一定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增加减少药物或药物剂量。 目前临床使用的雾化吸入药物有:激素类药物,扩支气管药物,化痰药物。儿科临床常用的是:激素类药物,扩支气管药物,其中激素类药物只有吸入用布地奈德,扩支气管药物有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和吸入用硫酸特布他林。目前国内没有儿童专用的抗生素和抗病毒类的雾化制剂,中药制剂也不推荐雾化使用。 正确做法:请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雾化治疗。 本文内容转载自“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