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嘴巴馋,流口水

作者:​许良    2018-10-06原创标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1358 篇文章


一到节假日,小孩们欢天喜地,更加喜欢讨零食吃。我记得在小时候,奶奶经常对我说:好小囡,嘴不馋;嘴巴馋,夜里要流口水。如今在我睡眠专科门诊上时常会听到患者主诉:不仅睡不好觉,睡梦中还常有流口水症状。此现象不仅仅限于婴幼儿童,成人也有这种情况。从生理角度讲,人们睡眠时是有少量口水分泌出来以滑润口腔黏膜以保护牙齿。在特殊情况下,如梦到美味食物,会刺激口水分泌,若分泌量过多,会导致流口水。


640.webp.jpg


其实睡觉流口水原因很多,可能是睡觉姿势不当所引起,如趴在桌子上睡、侧卧位睡觉,或口腔卫生不良,前牙畸形等都可引起流口水。如果长期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一些身体疾病导致,如:神经调节障碍、面部神经炎或中风、药物因素等,需要引起注意。


流口水是婴儿期一种很常见的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之为流涎,不需要医治。 这个时期的他们的面部肌肉还未发育完善,咀嚼能力弱且口腔浅,不会调节口腔内过多的液体,发生流口水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吞咽,流口水的情况就会逐渐消失。此谓生理性流涎。


640.webp (1).jpg


其次,口腔卫生不当所造成。如果牙缝和牙面上有食物残渣或糖类物质积存,容易引起细菌在口腔里繁殖,从而刺激唾液分泌,造成睡觉流口水。此时要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习惯;若牙齿畸形,前牙向前凸出较明显,睡觉时唇部很难完全覆盖前牙面,常出现开唇露齿,易致睡觉流口水。可以请口腔科医生诊治矫正,或消除牙石、牙龈炎等病症。如患神经调节障碍,因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神经调节发生障碍会使大脑发出错误信号,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此外,腮部由于睡姿不正确受到压迫,嘴唇不能合拢时也容易流口水,此时需要端正睡姿,减少对口腔的不良刺激。


流口水,也称为吐液,中医谓五液涎唾。在《内经》中有五脏化五液之说,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水谷所化生的津液在一定条件下化生的五液。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在正常情况下,脾精、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气不摄,则导致涎液化生异常增多,可见口涎自出。若脾精不足,津液不充,或脾气失却推动激发之能,则见涎液分泌量少,口干舌燥。


640.webp (2).jpg


而唾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作用,沿足少阴肾经,从肾向上经过肝、膈、肺、气管,直达舌下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故《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化液……肾为唾。”由于唾源于肾精,若咽而不吐,则能回滋肾精;若多唾久唾,则能耗伤肾精。故古代养生家主张“吞唾”以养肾精。


唾与涎,虽然都是口腔分泌的液体,但是二者有一定区别。涎为脾精所化,出自两颊,质地较清稀,可自口角流出;唾为肾精所生,出自舌下,质地较稠厚,多从口中唾出。故临床治疗口角流涎多从脾治,唾多频出多从肾治。临床上,笔者常用益智仁,其具有温脾暖肾、摄涎唾之功效,辨证加减,疗效颇佳。




延伸阅读


童谣顺耳又催眠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夏令不补,秋天吃苦


肝火莫名有 中医有苗头


失眠第一方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睡出健康杂志主编:许良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