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脊髓损伤的那些事儿

作者:陈悦琦,吴毅​    2018-10-03原创标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1353 篇文章


脊髓是什么


脊髓是大脑和躯体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负责将大脑信号传至躯体各部从而引发运动,同时将躯体的感觉信息传至大脑。

 

脊髓损伤是什么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某种因素导致脊髓受损,从而出现运动、感觉障碍等改变。通常,若脊髓损伤位于颈段,四肢功能均受损,则称之为“四肢瘫”;若损伤位于颈段以下,则主要表现为躯干、下肢及盆腔脏器功能的受损,上肢功能不受影响,称之为“截瘫”。


脊髓损伤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我国脊髓损伤患者年龄多集中在35-50岁,且男性多于女性。若不积极接受康复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案例分析


韦先生,53岁,2017年4月车祸后出现腰部、骶区疼痛,二便不能自控,双下肢无力,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脊髓损伤,次日行骨折内固定术。术后患者积极接受康复治疗,病情改善,但仍遗留鞍区、双下肢肌力减退、麻木,解二便困难,于2018年9月来我科就医。

体格检查:右侧内踝(即脊髓L4水平)以下、左侧膝关节内侧(即脊髓L3水平)以下轻触觉、针刺觉减退。双下肢肌肉力量有所减退。


图片6.jpg图片5.jpg


通过棉签及针尖触碰患者特定部位皮肤,判断患者感觉受损的相应脊髓节段。

 

图片4.png

 

图示显示了患者双侧下肢感觉关键点(红点向下轻触觉及针刺觉减退)


图片3.jpg


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的预后判断

 

患者诊治情况


韦先生事故次日即行骨折内固定手术,避免了脊髓二次损伤。随后积极行康复治疗,包括多种运动训练、针灸、电治疗等,运动功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恢复,但仍留有双下肢肌力减退,感觉缺失等功能障碍。此次来我科就医,结合病情,予双下肢运动功能训练,全身有氧训练,高压氧治疗、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改善运动及神经功能;给与患者超声、激光等理疗改善局部麻木、疼痛等症状;并予针灸、中医定向疗法、药熏等中医特色治疗,辅以麻仁软胶囊等通便利尿药物。


经过系统治疗,患者双下肢乏力、局部麻木及解二便能力较前改善,运动感觉平面均较发病时有明显下降,出院时可以进行独立步行,异常感觉得到缓解,二便功能逐步恢复。嘱日常定时排便,执行饮水计划。

 

脊髓损伤患者常用康复治疗方案


脊髓损伤应尽早康复治疗,利于预防并发症,缩短康复时间。根据患者脊髓损伤部位、程度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康复方案也需有针对性。对于韦先生这类截瘫患者,大致方案包括:


1.物理治疗

急性期:目的为防止关节挛缩畸形以及压疮等并发症。主要进行床边康复,如正确体位的摆放、床上翻身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膀胱功能训练等。


恢复期:目的为发挥机体残存功能,尽可能使患者生活自理。可逐步进行平衡训练、床椅转移训练、减重步行训练、使用手杖上下台阶训练、肌力训练、站立及步态训练等。


2.作业治疗

重点进行穿脱衣裤、排泄、入浴、做家务、外出购物等训练。


3.并发症治疗

痉挛者可予持续牵张训练、拉伸训练等;二便障碍者可予留置尿管、执行饮水计划、定时排便、高纤维素饮食等。


4.中医康复治疗

针灸:常采用针刺配合电针疗法,取穴以头部、督脉、华佗夹脊穴为主。排尿困难者可加中极、关元、八髎等穴。痉挛严重者可采用针刀治疗。


推拿、功法锻炼:功法如太极、八段锦等。通过主动及被动锻炼,调畅气血,改善肢体功能。


5.仪器治疗

高压氧、电子生物反馈、经颅磁刺激治疗等。


6.心理治疗

行心理辅导,防止焦虑抑郁状态。


7.职业培训

脊髓损伤患者多为中青年,职业培训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8.药物治疗

甲基强的松龙、神经节苷脂、自由基清除剂等用于改善损伤的神经功能。

 

预防


脊髓损伤常见的三大原因为: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及重物砸伤。可见意外事故是脊髓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故而,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是预防脊髓损伤的关键所在。如驾车系安全带、出入工地佩戴安全帽等,虽看似无足轻重,但防患于未然也是对自身的负责与保护。万一不幸发生外伤,切勿私自搬动患者,需配合医务进行患者的安全转移,避免二次损伤。


图片2.jpg


错误搬运姿势


图片1.jpg



延伸阅读

轻轻一摔,咋不敢坐了呢?


刷APP一定要谨防腱鞘炎


运动中的“阿喀琉斯之殇”


颅脑损伤后认知问题不可小觑


您了解脑卒中防治吗?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康复在路上杂志主编:吴毅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