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成为一名全科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从懵懂的“菜鸟”医生,到如今初出茅庐的"小鸟"医生,我收获颇丰。 在医疗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儿科临床工作越来越难做。上周五上午,在心电图诊室,我作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成功地接诊了一位惊恐不安的母亲和她的宝宝,让我感受颇深。 周五的上午,像每一个忙碌的工作日一样,每一间检查室都在有条不紊的为病人行心电图检查。突然,一阵慌乱的脚步声打破了检查区的宁静。 一位神色紧张的妈妈抱着一个额头贴着退热贴的孩子急慌慌地冲进了我所在的诊室,一进门就朝我说道:“医生,我家孩子做心电图,这个不会有电的吧?” “不会!请先让宝宝平躺在检查床上,把上衣往上拉着至胸口,手腕和脚踝都暴露出来”我连忙应答到。 或许是对身穿白大褂医务人员的恐惧感,也或许是宝宝第一次做心电图有些紧张,宝宝很抗拒平躺在检查床上,总是翻来覆去,企图重回妈妈的怀抱。妈妈一边尝试着让宝宝平躺,一边安慰道:“没事的,没事,我们不打针,不痛不痛的,就是会有点麻麻的,很快的。宝宝,最勇敢了……”听完妈妈的话,原本只是抗拒的宝宝突然就开始了嚎啕大哭,“不,我不要!妈妈,妈妈……” “小朋友,没事的!”看到宝宝的妈妈手足无措的样子,我立刻加入了安慰孩子的队伍,“小朋友,看这个球球是什么颜色的呀?”我举着胸导联的吸附球吸引着宝宝的注意力。“看,这些球球多漂亮呀,阿姨把他们放你身上好吗?看,吸住了,痛嘛?不痛吧,对不对?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好不好玩呀?”宝宝的注意力被吸附球顺利的转移,情绪慢慢开始平静,从嚎啕大哭变成了抽泣。随着宝宝注意力的转移,我也顺利完成了胸导联的连接。“再看这个是什么?”我拿起了肢体导联的夹子“我们来夹个手手好不好?看,痛吗?不痛吧,换一只手,再换个脚......”刚才还有些抽泣的宝宝,竟慢慢地开始配合了我的操,。随即我完成了肢体导联的连接。“宝宝,我们来和妈妈玩123木头人的游戏好不好?1......2......3......不许动,我们都是木头人”哄着孩子的同时,我暗示着妈妈把宝宝平放在了检查床上……1分钟后,宝宝顺利地完成了心电图检查。 “谢谢医生!”完成检查后,妈妈长舒一口气,一边为宝宝整理衣物,一边再次向我提出了她的疑虑,“医生,这个心电图有电吗?会痛吗?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吗?” “不,心电图没电的,做心电图也不会痛的,更不会对孩子产生任何影响的,您放心吧!心电图只是记录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并不会放电的。”听到我的这句回答,这位妈妈终于放宽了心,带着孩子满意地离开了。 送了这对母子之后,我回想起在心电图室工作的这些日子以来,每一天,每一间检查室里的每一位医生,总要不厌其烦的向病人解释很多遍:心电图是一项无痛、无创的检查。然而,心电图,作为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人们还是对其还是有着或多或少的误解。再想想今天我第一次成功为一名儿童做了心电图,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什么是心电图?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 在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时,通常会安放4个肢体导联电极和6个胸前导联电极,两两电极或电极与中央电势端之间组成12个导联,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记录心脏的电活动。 所以心电图机记录的是心脏每一活动周期的电生理变化,而不是通过心电图机释放电流来检查心脏。因此,心电图室是一项简单、无创、甚至于无痛的检查。 心电图检查的注意事项 行心电图检查前,请保证患儿成平静状态,避免哭闹或奔跑追逐打闹等影响孩子心情的活动。对于哭闹不休的幼儿,可以等待其睡着后,再行心电图检查。对于年龄偏大的儿童,行检查前,忌喝酒以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以免引起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行心电图检查时需要把衣服提到胸部以上,需要暴露出脚踝和手腕。所以,行心电图检查时,最好穿一些容易穿脱的衣服,连裤袜,连体衣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行电图检查时,一定要保持患儿情绪的稳定。一定要告知患儿:心电图检查并不会造成触电的感觉,避免患儿产生抵触心理。心电图机只是记录心脏的生物电,并不会向心脏输入什么。只有保持情绪的稳定,才能让检测更加准确。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逝岁流年,勿忘初心。以一种积极的进取姿态行走医学之路,以不断更新的医学技术改善患者的人生路。也许多年后,我仍会深深记得首次成功为一儿童做了心电图,相信所有的努力和汗水都会在心底如花沉香,悠远绵长。 延伸阅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医患心桥杂志主编:徐灵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