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一词是民间对身体出现较轻的异常热象的俗称,通常在出现口干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便秘等症状时,老百姓便称之为“上火”。《新华大字典》解释“上火”为: “中医指口鼻黏膜发炎,大便干燥等症状。”发生率较高,且与失眠症、口腔溃疡等多种常见病的发病和加重密切相关。

引起“上火”的原因很多,除了气候因素外,情绪波动、劳累过度、饮食不当、消化不良等,都会导致体内产生各种“热”的症状,如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燥、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中医学认为,人体“命门之火”藏而不露,动而不散,潜而不越,但如果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或失去制约,火性就会浮炎于上,而引起“上火”症状。
1.“上火”与体质、季节、情志、饮食、作息、地域等因素有关。
“上火”具有体质易感性、病位特异性、症状独特性,与多种常见病的发病、复发、加重密切相关。如春季气郁质人群容易上火,夏季湿热质容易上火,秋季阴虚质容易上火,冬季气虚质容易上火。

研究发现摄入“火性”食物,也能诱发人体“上火”进而影响代谢类疾病的易感性。现代人偏好的烘烤油炸、高糖高脂等“火性”食物容易与水形成氢键结合、释放过多能量和自由基也可导致“上火”。此外,大量食用高热量食物使得能量摄取过剩和影响机体内环境代谢紊乱,诱导氧化应激出现肠道“上火”样炎症反应。
情志内伤,抑郁不畅,影响了机体阴阳及脏腑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日久则从阳化热,火热内生,即“五志过极化火”,最常见的是“肝火”。研究发现情志应激形成的“上火”不仅能够增加失眠、抑郁等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也能够显著增加病原体感染类疾病易感性,甚至诱发和加重代谢、心血管及肿瘤等相关疾病的临床症状。
2.“上火”首先要辨内外、虚实、部位和脏腑
①辨内外
直接感受温热之邪称为外火;风、寒、暑、湿、燥邪入里化火及脏腑功能失调、七情内郁、气血痰食阻滞化火而表现出的病理性机能亢进称之为内火。
②辨虚实
从中医的角度看,“上火”可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种。一般来说,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实火属阳盛而热,病变主要涉及心、肝、肺、胃;症状轻、时间长又反复发作的是虚火。虚火系阴虚而热,病变主要涉及肺、胃、心、肝,而以肺、肾为主。“实火”的生物学机制在于炎症、神经内分泌网络和能量代谢失衡有关。肝火上炎常与炎症反应有关;能量代谢机制与脾胃之火和肝火证相关;“虚火”的生物学基础主要体现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功能紊乱。
③辨部位归属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
④辨脏腑
中医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胃肠、心、肝胆多实火,表现出牙龈、咽喉疼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结等; 虚火多表现为肺、肾阴虚症状,如燥热、盗汗、口热干燥不欲饮等。

3.其次,反复表现“上火”的人群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上火”是一个涉及免疫、神经、代谢等多方面调控的复杂巨系统。依据现代医学对“上火”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上火”是应激所致的神经、免疫、代谢等多系统失衡的状态,其中免疫级联反应通路与口疮等以红肿热痛为特点的局部炎症相关,血清素系统及其上下游调控机制是心烦、失眠等神经精神症状的核心环节,氧化/抗氧化的自由基调控则是口干、便秘、尿黄等代谢失常的主导机制,而体质易感性的基础在于相关基因的多态性。若短期内反复出现“上火”症状或原先症状加重,建议进一步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延误诊治。
对易感人群的“上火”状态,中医“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综合干预有一定疗效。中医提倡整体观、天人相应,建议结合个体的体质、节气、饮食、作息、情志、地域等,在专业中医师的综合指导下及早干预。
作者: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
方泓 主任
延伸阅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上工治未病杂志主编:方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