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惊心动魄的新闻
这是近日的一则新闻:淮安一名叫小乐的新生儿,在出生后不久便出现了黄疸。经过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诊断确认为:新生儿溶血症。当时患儿病情危重,前后经历了两次换血治疗。为保证血液从体内排出和注入的速度均匀,负责护士辛苦保持一个固定姿势3个多小时。经救治,孩子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何谓“新生儿溶血”? 新生儿溶血跟胎儿的血型与母亲的血型不相同有关。胎儿的血型是由父母双方共同来决定的,如果胎儿红细胞上从父亲遗传来的血型抗原正好是母亲红细胞上不具备的,一旦胎儿的红细胞进入母亲的体内,会促使母亲产生抗胎儿红细胞的血型抗体。那样的话,这种血型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促发胎儿红细胞抗原与此种抗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这类由于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被称为新生儿溶血病。母子血型不合在ABO血型系统以及Rh血型系统都可能出现。 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母亲通常为O型,而胎儿以A型或B型为主。该病的发生与胎次无关,也就是说第一胎就可能起病。有研究发现,ABO血型不合妊娠率约27.7%,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病率大概为11.9%。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同为血型不合,有的发生溶血,但是有的却不发生溶血?到目前为止,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确切回答,可能的原因是,母亲妊娠以后,胎儿的红细胞没有进入母亲体内或母亲体内的量非常少不足以刺激母体产生抗体,那样就不会发病。当然还存在其他原因。 Rh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的母亲通常为Rh阴性,而胎儿为Rh阳性,往往发生在第二胎,如果母亲之前有输血史,溶血也可以出现在第一胎。相对于ABO溶血病,Rh溶血病要严重得多。而且首次发病以后各胎都会起病,病情逐步加重。 “新生儿溶血”有何表现?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溶血表现为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并且迅速加重。小儿全身出现皮肤变黄,巩膜变黄,Rh溶血病的黄疸则会提前至生后数小时,黄疸上升速度快。黄疸同时伴有贫血以及肝脾肿大。有的新生儿表现精神不好,不哭,不爱吃奶。对新生儿的血液进行化验检查会发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下降,网织红细胞升高,血清胆红素水平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也是其主要特点,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一般病情较轻,Rh血型不合溶血病病情较重。 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在胎儿期即出现,胎儿可能由于这种严重的免疫性溶血而在母亲子宫内死亡,造成流产。因此,血型不合也是死胎以及流产的原因之一。有的在出生时出现皮肤苍白、全身水肿、呼吸困难等表现,需要积极抢救,否则易很快死亡;也有的胎儿出生时即为死胎。 实验室检查中如果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则符合溶血的表现。再可以通过血型及抗体的检测来确诊。 “新生儿溶血”如何防治? 轻症的新生儿溶血病可予以肝酶诱导剂、白蛋白等药物治疗及光照疗法,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换血疗法等治疗。 相对于治疗,很多人可能更关注预防。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在出生早期应监测胆红素,达到光照疗法标准时及时治疗。而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目前仅在RhD抗原有所突破。在分娩Rh阳性婴儿后的72小时之内接受一剂肌内注射Rh免疫球蛋白(RhDIgG),以预防下一胎发生Rh溶血。 宝山区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7-B02-005)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