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肺癌病人确诊前后的心理变化

作者:方玉    2017-05-11原创标识

收藏

肺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依然是“不治之症”,面对突如其来的癌症,人们的反应就像面对地震、亲人去世、车祸等重大灾难一样,心理上要承受很多压力,了解病人确诊前后的心理变化,有助于病人及家属能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当一个人被疑似肺癌的问题所萦绕时,他的心理状态会随之发生变化。

确诊前的心理反应 

    许多人是在单位或个人体检时发现肺部有结节或团块影,由于人们对疾病敏感性的提高,他极易想到的是肺癌。这种预感会引起患者焦虑和恐惧,促使他求医。在医生检查和确诊的过程中,病人常常踌躇于“是癌?不是癌?”的两种观念中,这使得病人时而焦虑、恐惧,时而又怀有希望。病人期待只是虚惊一场,这种心态一直持续到获知或确定真相为止。

 

blob.png谈癌色变!

 

确诊为肺癌后的心理反应 

    肺癌作为生活中的创伤事件,对当事人有着强烈的冲击性。当病人听到确诊的消息时,他的心理反应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休克——恐惧期  突然听到诊断消息的当刻,病人会感到心慌、眩晕,有时呈木僵状态,有些人无法感觉到自己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绪指向。此阶段主要情绪反应是恐惧。

2、否认——怀疑期  当病人从剧烈的心理震荡中恢复平静后,会开始怀疑医生诊断的正确性。病人可能会四处求医,希望能找到一位否定癌症诊断的医生。如果两位医生的诊断措词上有细微差别,也会给病人带来一线希望。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这是病人借助否认机制应对由肺癌诊断所带来的焦虑和痛苦。处于否认期的病人有不同程度上的怀疑、震惊、坐立不安,失眠、烦躁、易激惹等表现。

3、愤怒——沮丧期  如果多位医生诊断一致,病人确信自己患有肺癌,情绪会变得易怒。此时病人“看什么都不顺眼,听什么都心烦”,愤怒的情绪有时会引起攻击反应。愤怒之余,病人又感到悲哀和沮丧(为什么让我患上癌症?),严重时会感到绝望,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和自杀行动。受悲愤情绪的影响,病人的生活习惯、饮食和睡眠规律均可被打乱,以致食无味、睡不安。   

4、接受——适应期  病人最终不得不接受和适应患癌的事实,情绪开始逐渐平静下来,病人会动用心理能量,来逐步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借助现有资源投入到治疗中去。不过,大多数病人不能恢复到病前心境,容易进入一种长期的或轻或重的忧郁和悲哀之中。这种心态可能一直延续至治疗过程中。

以上几个阶段,属于创伤事件发生后引起的正常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常见的危机反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情绪上,出现混乱、害怕、恐惧、沮丧、麻木、怀疑、悲伤无助或易怒;认知上,会用否认、注意力不集中、失去信心、丧失安全感,局限于问题和困难,看不到其他可能性;行为上,可能会有退缩、食欲不振、哭泣、逃避等行为。

伴随医学治疗的开始,大多数人负向的情绪状态会在一到两周内逐渐减轻或减缓。在这个期间,病人,病人的家属以及医护人员,要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如果其反应的程度和强度超出常态范围,要及时进行干预。对有自伤、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患者要进行必要的危机干预,也可以请临床心理医生对病人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