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清明时节踏青去水土不服怎么办

作者:吴萍    2017-05-11原创标识

收藏

清明时节,外出踏青,返乡祭祖的人很多,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很多人在他乡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

据统计,在旅游者中,因胃肠道无法适应环境改变,约有40%的人会有便秘。这些不适感的产生的确与水土不同有一定的关系,即使是回到自己家乡的外出打工者,他们的肠胃也因已经不适应家乡的水土,也会发生这种现象。


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的皮肤、粘膜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都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存在,这些微生物的组成及相对比例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研究也发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生活方式人群的菌群结构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些菌群相较于过路菌群,肠道菌群大部分为长期寄居的微生物,其数量巨大,大约为1014左右,干重约有1000克,而且它们由相对固定的细菌组成,并有规律地附着于肠道的不同部位。菌群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彼此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着人体与外界的平衡。其中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不但在机体的食物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菌有着强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


当人们离开长期居住地,外出旅游,或者回到就别的家乡时,体内的百万亿肠道微生物也随之迁徙同行,生活环境的变化使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随之也发生了变化,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在种类、数量、毒力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一些过路菌群也会出现,有些平时与机体共存的致病菌由于得不到制约,从而使人生病,而那些平时正常提供营养物质、帮助消化吸收的细菌也会受到抑制而减少,从而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


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最快只需1天


2013年,美国哈佛大学David小组的研究发现:将所有志愿者分为两组,在为期5天的试验期内,一组人群只吃植物性食物,另一组只吃动物性食物,结果仅仅1天时间,饮食就可改变机体肠道菌群的结构,而动物性食物对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比植物性食物的影响大得多。


研究发现,在日常饮食中富含益生菌类的发酵食品可将大量活性益生菌株送达人体肠道,从而直接有效地对人体肠道微生物产生影响。常见的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等。


水土不服的预防


1.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蔬菜、肉类、海鲜及不洁的饮料。


2.少吃当地风味特产, 特别是生猛海鲜、山林珍奇等佳肴, 以免过敏或不适。


3.食物多样,平衡饮食;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


4.多吃水果、蔬菜、粗粮等高纤维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动物性食物。因为研究显示,习惯低纤维饮食的人,肠道菌群中厌氧细菌多,需氧细菌少 ;而嗜好高纤维饮食的人情况则恰好相反。


5.多饮水。


6.酸奶、泡菜等发酵类食物可适当补充。


7.必要时补充益生菌,抑制肠道优势菌,扶植正常菌群,恢复其生态平衡。


8.增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一般情况下,人体经过一段时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后,大多数人会不药而愈,其菌群可自行恢复正常,症状也可自然消除。


当然,人的后天适应能力取决于年龄。1岁以下的婴儿和老年人适应能力最低,10岁以后适应能力开始增强。最强的时期是20-30岁之间。从40岁以后适应能力开始下降。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