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邱常健先生很困扰,不是便秘就是腹泻,时间还总是不规律,晚上睡不着早上没精神,失眠、口臭、焦虑,时常很抑郁。做了一系列检查后发现身体没什么其他问题,就是他的肠道菌群出现了失调,本来占据优势的肠道益生菌发生了大量死亡的事件,邱常健连忙请了江湖上大名鼎鼎的“华佗哥”来探案,“我的肠道益生菌到底是咋死的呢?”
“华佗哥”,本名华太格,传说中古代名医华佗的NN代孙,对于医疗、探案均有涉猎,是知名的医疗大侦探。
华太格接到委托,首先将肠道菌群的一些常识娓娓道来——
肠道菌群是人类最庞大的菌库,也是最大的微生态系统,栖息着大约1000多种,100万亿个细菌,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其中包括了细菌、真菌、古菌以及原生动植物(甚至病毒)等种类众多的微生物。肠道菌群与人体密不可分,是共生互利关系的统一体,又被称为人的“第二基因组”。肠道内细菌总重量可达1-1.5公斤重。
肠道内多样化的微生物在繁衍过程中逐渐达到种类和数量的平衡,这种平衡与机体的正常代谢密切相关,它会随着人生中经历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我们将这些菌群根据不同的生理功能被分为三大类:共生菌、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益生菌、中性菌和有害菌了。
有害菌
数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长,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或者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中性菌
即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许多问题。
有益菌
也称之为益生菌,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等。
尤其是近些年来,科学家对于肠道菌群的许多热点研究表明益生菌对于人体的健康影响不仅局限于肠道,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作用,不同的菌群会对人类的免疫系统、大脑、肝脏产生影响,甚至还与许多诸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抑郁症、癌症等疾病有关。同时,人体也对肠道菌群有影响,如情绪、作息会干扰肠道菌群平衡等。
益生菌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却并没有强大到能长生不老,她们像一位身娇力软的小公主一样,十分脆弱。那么邱常健的肠道益生菌们到底是如何死亡的呢?
华太格侦探对邱常健的饮食、用药、运动和生活状态进行了一系列的询问和侦查,终于发现了他肠道益生菌大量死亡的真相:
真相不止一个,居然有六个之多!
第一类死因——益生菌们正常的新陈代谢
益生菌与其他生命形式一样也有生老病死的过程,由于80%的益生菌与人体的免疫细胞相关联,而人体的免疫细胞更新换代的周期大约是6到7天,所以肠道益生菌也就跟着换代了。也就是说,今天你肚子里的益生菌很有可能就是一周前益生菌的儿孙们。据统计,我们人体每天排出粪便重量的50%以上都是由细菌及其“尸体”构成的。
第二类死因——饮食不节
益生菌需要在一个相对舒适且稳定的生活坏境下,才能够“茁壮”的生长,并最终完成维护人体健康的光荣使命。人们的日常饮食,如红薯、山药、香蕉、黄豆、胡萝卜、甘蓝、大麦、香蕉、蜂蜜、大蒜、木耳、菌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中具有菊糖、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等营养成分,就能够为益生菌们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保证其健康成长,有助于益生菌的增殖。而高盐、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则受到“有害菌”们的热烈欢迎,这些重口味的营养会抑制益生菌的生长,甚至危害到他们的生存。另一方面的研究表明摄入酒精也会造成益生菌的过早死亡。
通俗点讲就是益生菌们大多数是“喜好清淡的素食主义者”兼“清教徒”。
然而邱常健最近应酬太多,经常大鱼大肉、火锅刺身、烟酒不离身…这样下来,不到两个月,他肠道中的益生菌就纷纷被迫害身亡了。
第三类死因——滥用抗生素等药物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虽然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严重,但各种药物都不可避免的附带一些轻微的副作用,比如“无伤大雅”的胃肠道反应,大家都习以为常,并没有把它当回事。
但今年3月19日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文章用证据告诉我们: 在我们常服用的1000多种经FDA批准的正规药物中,竟有超过四分之一的药物都会影响肠道菌群!并且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非抗生素药物!结果实在令人震惊。
我们的邱常健先生前段时间经历过一场小小的病毒性感冒,其实只需要一些抗病毒治疗与合理的休息就能在一周左右自愈,他却按照老习惯吃起了抗菌药,用他的话说“就是没症状也要先吃点药,把后面的炎症压下去”。这种早已落伍的乱用药观念最终成了一把快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严重的影响肠道益生菌的正常生长和繁殖,造成益生菌的大量死亡或者菌群的紊乱,有的菌群甚至被灭了族。
第四类死因——缺乏运动
运动可以使得人心脑血管更加健康,这是长久以来就得到验证的事实。但是,去年12月的两篇科学研究发现:运动同时也可以影响肠道菌群健康!不论是勤于运动的小鼠还是规律运动的人类,运动状态时期肠道中的有益菌都高于他们自己久坐不动的时期,另外偏瘦体质者体内的肠道益生菌比偏胖体质者对于运动的反应也不一样,会升高得多一些哟。当受试人从规律运动状态又回归久坐不动后,仅仅六周时间,肠道中的部分益生菌就大幅降低了。
平时不爱运动、能躺着就不坐着的邱常健看了看自己的大肚腩,重重地叹了口气~
第五类死因——精神压力
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新研究发现,可谓盛况空前。虽然在人身上的实验数据还非常有限,但科学家已经把焦虑、抑郁、自闭、精神分裂、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跟肠道和微生物联系在一起了。关于“微生物-肠道-大脑轴”的研究也越来越明确,2015年10月16日,《自然》杂志又一次特别关注了肠道和大脑的关系,在一篇新闻特稿中用了一张很有意思的图片:
这脑壳里,装的像是大脑,仔细一看,居然是副大肠,里面还布满了调皮的微生物。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和人类的情绪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邱常健最近常常熬夜赶工作,开会长途出差加班连轴转。过大的精神压力、疲劳的生活工作状态或一些负面情绪,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滋生了有害菌,破坏有益菌的生存环境,导致其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六类死因——身体机能的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特别是消化道功能的退化,肠道的益生菌群会发生改变或者流失。很多人患有口腔溃疡、肠道疾病以及免疫力下降,都是由于益生菌的改变或者流失造成的。正所谓“心未老,肠已老,肠一老,身也老”。
邱常健先生拿到华太格侦探交给他“关于益生菌大量死亡事件”的调查报告后,不禁泪湿沾襟,想想自己最近的生活状态,后悔莫及。
幸好我们的“华佗哥”给他开出了一个调节肠道菌群的小处方:
补充益生菌,华哥有妙招
多吃粗纤维,运动少不了
酒精少碰点,高盐千万别
保持好心情,多做深呼吸
每天睡好觉,肠菌保健康
注:本文中的科普人物“华太格”与“邱常健”均为笔者原创虚构形象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