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是一名退休教师,平日里注重体检,身体很健康。退休后参加了“老年舞蹈队”、“夕阳红模特队”,常常与中老年朋友们在一起远足、登山,格外惬意。但是近半年来,王阿姨没有之前开朗了,朋友们邀她郊游,她也总是推脱。好友们耐心询问后才得知,王阿姨常常明显小腹坠胀、感觉到有块状物从阴道脱出,久站或劳累后更为明显,卧床休息后症状会好转,但是近半年脱出物不能自行恢复,上个月参加社区比赛后,脱出物表面被磨破了,好久都没有愈合。因此,王阿姨不敢再运动。久而久之,与朋友们疏离,性格都有些改变。阿姨自己也查过资料,知道自己患了“子宫脱垂”,坚持“提肛”锻炼了一阵,令她苦恼的是没有什么效果,似乎更重了。
王阿姨来到医院,医生让阿姨用力屏气后详细检查,填写有关症状评估和生命质量评估的问卷,最终诊断:阴道前壁脱垂Ⅱ度,子宫脱垂Ⅱ度。在医生的指导下,王阿姨得知自己每天的“提肛锻炼”,做得并不正确。仔细权衡了医生的建议,选择了非手术治疗。 王阿姨认为自己患得“子宫脱垂”,严格讲应该称之为盆腔器官脱垂,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阴道口组织物脱出,是由于盆底组织薄弱引发的器官位置及功能异常。盆底是一组肌肉和筋膜构成的复合体,承载盆腔器官(子宫、膀胱、直肠等)并调控其功能,参与排尿、排便及性功能的调节。妊娠、分娩、绝经是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缺陷与损伤的直接原因, 此外慢性腹压增大(如肥胖、慢性咳嗽、便秘等习惯)是引发该疾病的促成因素。对于盆腔器官脱垂的防治应该从妊娠期开始得到关注,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产伤,重视产后盆底康复是重要的措施。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方方面面需要重视: (1)避免一过性或慢性的腹腔压力增高的行为,例如排便时过分用力、慢性咳嗽、经常负重等; (2)定量饮水,定时小便,规律排空膀胱; (3)超重者鼓励减轻体重。 (4)增加膳食纤维,避免便秘。 王阿姨认为这些症状都是伴随衰老“合理”的表现,殊不知盆底功能缺陷往往是源于妊娠分娩,多数女性在产后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症状,如小腹坠胀、尿急、尿频、尿不尽等,随着年龄增大尤其绝经后,上述症状会显著加重,直至影响到生活质量。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平均寿命延长,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需要得到关注。所以自己要客观准确地关注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时制定防治措施。 加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增强盆底支持力,可以有效改善轻中度脱垂,并延缓相关症状的进一步发展。盆底肌训练即Kegel运动:持续收缩盆底肌肉3秒,松弛2-6秒,连续15-30分钟,每天3次;或者每天150-200次。骨盆底肌肉运动在步行时、乘车时、办公时都可进行,全程照常呼吸、保持身体其它部份的放松。可以用手触摸腹部,如果腹部有紧缩的现象,则运动的肌肉为错误。王阿姨平日“提肛锻炼”时,总是同时收缩了盆底肌肉和腹部肌肉,反而加重了腹腔压力,增加了盆底的负担,所以适得其反。 经过医生的讲解,王阿姨豁然开朗。但是阿姨又问道,是不是及早手术更合适?盆腔器官脱垂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的优点在于解剖学复位较为理想,更适合于严重的脱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症状一定能够改善。其实,非手术治疗是对于所有脱垂患者首先推荐的方法,对于轻中度脱垂可以缓解症状、预防病情加重、避免手术;对于重度脱垂也可以评价当解剖复位后症状缓解的情况,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王阿姨的目前的病情完全可以考虑非手术治疗。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