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
历史悠久 法力高强 在所有传染病中,结核病在人类中存在最长久,古埃及金字塔的木乃伊和我国马王堆里出土的老太太身上都能查到感染结核病的痕迹危。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小仲马《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鲁迅笔下那个啃着人血馒头的华小栓,甚至鲁迅本人,都是结核的受害者。人类在与结核病斗争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仅100多年来才有一些值得记载和庆贺之事,而近20年随着艾滋病的蔓延(艾滋病人的结核感染率是普通人的30倍),又面临新的窘境。 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1882年德国科学家Robert Koch在肺结核病人的痰中发现了结核菌,他采用抗酸染色的方法让结核病的病原体现了形,为人类战胜结核病明确了战斗目标,这是控制结核病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被称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而他的名字也被用于“科赫现象”的命名。 结核主要通过飞沫传染,1897年,德国科学家G. Flügge 发现并阐明了这种传播途径,证实肺结核病人咳嗽时可以从呼吸道排菌,而吸入这些细菌是传播结核病的主要方式。 所以,近距离接触(1米以内)或空气不流通的环境最容易传染结核;然而,反过来,只有那些咳痰并且痰中有菌的患者才具有传染性。 1921年,法国医生A. Calmette和兽医C. Guerin将经过多年培育的减毒牛结核菌活菌苗接种于婴儿身上——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卡介苗”,被称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至今,卡介苗接种仍是一种预防结核病的主要手段。关于“卡介苗”燕子要划两个重点:1.卡介苗并不能预防结核;2.新生儿接种卡介苗能有效预防致死性结核。与大多数疫苗不同,卡介苗的接种主要是为了减轻结核感染时的症状并使之局限,并不能预防感染,所以在结核不高发的地区,尤其成人中,并不主张接种。然而,在婴幼儿,免疫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接种卡介苗有助于预防结核性脑膜炎和播散型结核,这是两种死亡率颇高的结核,因此,强烈建议新生儿接种。随着年龄的增长,卡介苗的保护水平将逐年下降,以卡介苗对结核性脑膜炎和播散型结核的保护率为例,15岁以下的儿童中约为82%;25-34岁的人群中,保护率仅20%。 1944年,1946年,1950年,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PAS)、氨苯硫脲(TB1)、紫霉素相继研发成功。 1952年,异烟肼、吡嗪酰胺同年问世。异烟肼的问世为有效地治愈结核病开辟了新的纪元。由异烟肼、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组成的标准化疗方案(长程疗法)使控制结核病进入了化疗年代。这是全球结核病发展史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1959年,印度马德拉斯化疗中心报告肺结核病人住院和不住院化疗效果及对家庭接触者的感染比较并无差异,从而开始了肺结核病人的不住院化学治疗时代。同年,W. Fox博士报告在马德拉斯化疗中心研究的另一个成果,即为保证不住院条件下病人确实服药而采取的直接监视下的化学疗法(DOT)——这也是我本科阶段考前的重点之一,结核治疗的十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字字珠玑,即是结核治疗过程中最小化副作用最大化治疗效果的真谛所在,也是控制抗结核严重耐药现况的关键所在。 结核病是一种在社会中广泛流行的传染病,要想获得有效的控制,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责任。于是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WHO结核病专家委员会提出并创导了“国家控制结核病规划”的组织形式,把结核病控制工作纳入国家卫生规划中,依靠政府的卫生机构和资源来控制结核病。这样全球控制结核病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各会员国的结核病控制工作,这被称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发展史中的第四个里程碑。结核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规范防、治导致的耐药与传播。
本文原载于"医笔医画"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