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健康是一种智慧

作者:杨志寅    2018-03-04原创标识

收藏

媒体报道,2017年1月8日,年仅58岁的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因病逝世。这则不幸的消息令人震惊,让人心疼。惋惜之余,深感生命之脆弱。此时也让我们想到,近年媒体时有报道,一些颇有影响的中青年突然因病去世,既有学术界、政界、艺术界、商界,也有工人、农民、干部……


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瞬间消失,我们为此哀伤、惋惜、痛心的同时,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汲取哪些教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也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重健康危机。特别是一些中青年人总以为自己健康状况不错、疾病离自己很远,岂不知一些疾病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和速度向我们袭来,并且有越来越多鲜活的生命被扼杀。据有关调查统计: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推算,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已达2.9亿。从死因构成分析而言,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的40%以上,而专家提示调整好生活行为方式则能减少80%的死亡。随着健康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适应状态和健康道德观综合模式的转变,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上升为第一要素。


640.webp (2).jpg


众多事实告诫人们:不论你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因为,失去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健康是成功之本。“健康是爱情的保姆,没有健康,爱情不会在襁褓中茁壮成长。健康是朋友,伤害了朋友,朋友就会远离你,令你在不尽的追悔中独尝苦果。健康是对不良习惯的唾弃,是对科学生活方式的褒扬。”所以说健康是一种智慧,没有这种智慧,“呵护健康,珍惜生命”将成为一句空话。如何才能不让有关悲剧重演,这也是考验我们的智慧。关注身体健康,别被恶习所伤。病魔缠身之苦,实在无人可帮。


所以,我们有责任照料好自己的健康,这才是对家庭对社会最好的负责!如何认识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珍惜健康?这不仅是自己和家人的事, 也是国家的事,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640.webp (4).jpg


习近平同志围绕全民健康的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如果群众患病得不到及时救助,如果疾病控制不力、传染病流行,不仅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会受到重大影响,而且社会会付出沉重代价。”


追求健康,人之所望。事实上,当人们拥有健康时,多会向往物质和财富,以为拥有财富就拥有了幸福。只有当身体因为过度“折腾”而被摧垮时,才理解健康的宝贵,才知道拥有健康才是真正的幸福。但这才醒悟为时晚矣!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强调:“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


640.webp (5).jpg


与生命相比,金钱不重要;与健康相比,财富不重要。当顽疾突然而至,再多的钱有什么用?金钱既买不来健康,更不能使亡者复生。要知道人体的零件(器官)奇特,有钱也难买到,即使搞到也不一定适合你,某君两次肝移植未能获救的事实,应该能让大家明白一些道理。因为,科学的有限和未知,也注定了医学的不确定性和能耐的有限性。虽然医学高度发达,但到任何时候都会存在不治之病或难治之症。所以,那种完全依赖医学或高科技手段来确保健康的幻想是要不得的! “医学无论如何进步也无法做到全知、全能、全善,医者不仅无法包治百病,更无法阻断衰老与死亡的进程。因此,人类难以企及无病无痛,不老不死的健康”。


人们时常抱怨医药费的昂贵,叹息疾病对身体的弑掠。叹息之时,是否曾想过?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关注过自己的身体吗?有没有为健康付出些时间和精力?生命的靓丽与健康,是靠自己一点一滴奋斗和追求,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和拥有。努力的方式当然很多,比如健康五大基石(心理平衡、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限酒、早诊早治)一大保障(充足睡眠)就非常重要。再就是要顺其自然,健康地活,平淡地过,开心地笑,合理地忙。且不可听人瞎忽悠,最不靠谱的就是那些能防治百病的保健品!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时则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真心让人烦……此时,不妨先看一下杭州灵隐寺的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细细品味,语言朴实,富含哲理。其意是奉劝世人心态要宽容、豁达,心平气和地追求“半称心”的生活。这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心态,林语堂先生更是十分欣赏李密庵在其《半半歌》里所描绘出的那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自然舒适的生活状态,认为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可谓将“半字哲学”发挥到了极致。亦是对 “安心胜良药”的最好解读。


640.webp (6).jpg


正像有人所说,“半称心”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要像泰戈尔一样,把麻烦看做是生命中赖以表现自己韵律的一部分,以豁达、从容的心态而处之。


附清代学者李密庵的《半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行为与健康杂志主编:杨志寅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