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今年60岁,刚刚退休,原本以为可以享享清福了,却不料得了一场怪病,起初是右侧肩痛,2个月后开始左侧胸痛,以为休息休息会慢慢好转,谁料想逐渐出现了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连胃肠道功能也渐渐不好,还常出现胸闷气促,老王于是开启了“doctor-shopping(逛医)”漫长求医路,拍片子,验血,做B超,几乎从头查到了脚,却没有发现明显的病变,这可愁坏了老王一家人。老王病在身,郁闷在心,找不到病因,越想越怕,而在家人眼里又觉得这病看不见摸不着,不会是装的吧。还好,偶然的机会老王得知原来还有一种痛是心理因素引起的,于是来到了仁济心理科,医生详细了解了病史及检查结果,考虑诊断为“躯体症状障碍”,虽然老王没搞清楚这到底是什么病,不过遵照医生建议吃了抗抑郁药后,这东痛西痛浑身难受还真消失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躯体症状障碍”
这么奇怪的病是怎么发生的呢?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由于童年时期的某些冲突,疼痛可以成为成年期心理防御机制的一部分。比如这个老王,在医生问及他的成长经历时,他很感慨地说了一句,“医生,如果你不问,这件事我是不会和任何人提起的”,原来自幼他就被爸爸以各种理由甚至是毫无理由地暴打。果真,说不出的痛才是真的痛!他说从小他的快乐和疼痛就联系在一起,而这次发病前女儿怀孕生宝宝,原本是件开心的事,但对他而言,童年的创伤回忆再次浮现,疼痛也随之而来。
2. 人格理论
人格是指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这类患者往往具有“疼痛易患人格”,主要表现为对躯体症状比较敏感,容易紧张担心,并且还具有某些神经质的特征,比如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文中的老王就具有对身体上轻微不舒服无限放大的性格,出现某些症状,他就会担心是不是得了很严重的病,于是出现了逛医行为,反复到不同医院检查,听不同医生的解释,最终都找不到答案,而症状却越来越重。医生给老王做了个人格测试“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结果显示疑病、抑郁亚量表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而另一个症状量表“90项症状清单(SCL-90)”则显示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分明显升高。
3. 生物学理论
任何心理现象都有器质性基础,躯体症状障碍也是如此。有研究发现这类患者血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异常,而且也存在感觉阈值下降、感觉敏感性增加。我们在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功能磁共振检查中,通过电针致痛结合情绪图片的方法,发现这类患者看负性情绪图片时大脑反应比普通人增强,看正性情绪图片时大脑反应比普通人减弱,而给予疼痛刺激时,观看负正性情绪图片比正性情绪图片的大脑反应增强,说明患者的情绪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疼痛症状。
4. 继发性获益
疼痛的持续存在还可能与继发性获益有关,如经济补偿,配偶的关注等。当有所获益时,患者的疼痛行为会被强化,而当被视而不见或受到惩罚时,患者的疼痛行为则会被抑制。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年轻的孩子出现持续性腹痛,反复检查却找不到病因,原来腹痛最初出现时正是父母关系不好打算离婚,而孩子的腹痛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父母的注意力,孩子继发性地尝到“甜头”,腹痛就会不自主地(潜意识层面)出现,于是一家人踏上漫漫求医路,离婚的事早就被抛在脑后了。
症状如此复杂多变,根据什么诊断躯体症状障碍?
尽管绝大多数精神疾病的诊断是根据医生和患者的访谈做出的,而并非根据实验室检查或仪器检查的结果,但是客观地讲,躯体症状障碍的诊断还是有非常严格的诊断标准,这就是美国出版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手册》第5版(DSM-5):
1、一个或多个躯体症状,患者为此非常痛苦,日常生活受影响;
2、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并不相符的想法;或明显焦虑;或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
3、通常超过6个月。比如前面提到的老王,表现为多种躯体不舒服,检查却没有明确病变,而他又习惯于把症状放大,可能疾病只有三分,却感受到七分痛苦,为此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排除了其他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之后,就会考虑躯体症状障碍了。
怎么才能治好躯体症状障碍呢?
躯体症状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除此之外还有物理治疗等。
1.药物治疗
前面提到躯体症状障碍患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异常,而抗抑郁药物则主要作用于这两类神经递质,所以在临床治疗中是首选方法。临床最为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SNRIs和SSRIs两大类。
SNRIs,即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主要包括度洛西汀、文拉法辛,因为同时作用于两种神经递质,且可调节疼痛下行传导通路,所以对于慢性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而SSRIs,即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主要包括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这类药物主要作用于5-羟色胺,可改善多种没有相应器质性病变的躯体症状,如老百姓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心脏神经官能症等。不过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代谢特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症状表现、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治疗方案。
2. 心理治疗
临床常用的有认知行为治疗和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也可根据参加治疗人数分为个体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两种。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帮助躯体症状障碍患者识别习惯性的负性思维,取而代之积极的想法或应对策略。而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则是帮助患者了解成长经历和防御机制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文中的老王就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心理治疗逐步认识到童年经历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对疾病形成的影响并逐渐调整,学会了应对措施。
看完这些,相信您对躯体症状障碍这一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您还想进一步了解这个疾病,可关注“上海仁济心理科”微信公众号,心里那些事儿主编近期将推出科普微电影《无“疾”之痛--聚焦躯体症状障碍》
微电影中男主角存在很多躯体不适症状,尤其是胸痛,为此非常苦恼,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做了很多检查却找不到病因,微电影为我们展现了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及环境因素如何导致疾病形成。其实这种病在我们身边非常常见,但由于症状多样,难以早期识别诊断。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关爱,帮助他们早日摆脱这种无“疾”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