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床的李双是内分泌医生在急诊会诊后收入病房的,从住进病房那天起就受到特别的待遇,医生经常过来看看她是不是清醒的,还时不时给她检测一下血糖。其它糖尿病病友一日检测5——7次指末血糖,李双住进来的第一天每2小时检测一次血糖,第2天开始不光检测几次指末血糖,医生还给她的手臂上绑了个机器,据说可以连续监测5天的血糖,能够测上几千次。有几次李双的指末血糖检测下来特别低,只有二点几,医生马上给她静脉注射葡萄糖。虽然血糖那么低,但李双看起来还好好的,好像什么不适都没有。
李双四十出头,清瘦,挺拔,糖尿病已经伴随她20多年,最近几年一直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这次住院是被下班回来的丈夫发现昏迷在地上,紧急叫了急救车送到医院的,急救车上检测血糖只有1.1mmol/L。其实,为了防止李双发生低血糖有危险,贴心的丈夫已经在家中准备了好几样“低血糖急救食品”,李双只要感到不舒服,自己用家中的血糖仪检测发现低血糖,及时吃上就可以自救了。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连“自救”的机会都没有。
李双女士发生的“低血糖”就是最危险的低血糖,称为“无察觉低血糖”。通俗地说,当低血糖发生的时候,人体会产生相应的反应,促进人去“自救”,而无察觉低血糖是人体感觉不到低血糖的发生,也想不到自救。这种低血糖之所以危险,是因为血液中的葡萄糖是大脑的重要能量,当脑细胞得不到及时的能量供应,就会直接导致昏迷,严重威胁生命。
正常人血糖的浓度范围
“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物质,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就是细胞进行各种活动的能量。血糖就是指血液中的游离葡萄糖。葡萄糖主要来自于我们的食物,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米、面等,碳水化合物是一种多糖,经过胃内消化可以转变为单糖——葡萄糖,吸收入血变成血糖。
各位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
一日三餐,是不是我们的血糖也会饥饿的时候特别低,饭后迅速升高,像过山车一样起起落落呢?
答案是:当然不是,健康人的血糖无论在空腹还是饱腹的情况下都能维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 空腹血糖在3.3——6.1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在3.3——7.8mmol/L
可以看到,血糖浓度在高值和低值之间的范围并不大,虽然进食会产生大量的葡萄糖,但人体会迅速处理,使血液中的葡萄糖维持在很小的范围里。
进入第二小节
血糖是如何调节的?
血糖的调节体现了人体内分泌系统精妙的调节机制,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器官是胰腺。胰腺的位置在我们的中腹部,胰腺当中散落着200多万个大小不同的细胞团,就像海洋中的群岛一样,这些细胞团有个形象的名字叫胰岛,胰岛分泌多种激素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尤其在糖调节中至关重要。胰岛的a细胞分泌胰高糖素,这种激素可以升高血糖。胰岛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人体生理条件下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另外,人体内还有其它激素也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比如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等等。胰岛素和多种升糖激素,尤其是胰高糖素之间互相配合,维持血糖微妙的平衡。平衡的结果是无论我们饕餮大餐还是饥肠辘辘,血糖都能维持在正常的范围里,给我们的细胞创造和谐稳定的生存环境。
一顿饱餐之后,食物在胃肠内经过消化会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被胃肠道吸收入血,血糖的升高会刺激胰腺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就象一个“管家婆”,立即“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肝脏: 胰岛素会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抑制糖原分解。糖原是葡萄糖的储存形式。胰岛素会促进流动的葡萄糖变成糖原这种储存形式。如果把血糖比喻为钞票,糖原就是存折。在人体葡萄糖够用的时候,糖原就存着,等到流动的葡萄糖少了,糖原可以转化为葡萄糖,就象从存折中取钱一样。如果葡萄糖还有剩余,一小部分葡萄糖也会转变为脂肪储存在肝脏。除了肝脏,胰岛素还会作用于肌肉和脂肪组织。在肌肉组织,胰岛素促进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合成肌糖原。在脂肪细胞,胰岛素会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作为能量储存。就这样,通过把吃东西消化吸收的葡萄糖存起来、用起来,血糖浓度得到下降,能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当我们在饥饿状态下,体内的胰岛素受到抑制,胰高血糖素会明显升高,它可与管家婆胰岛素相反,是个“消费主义者”。胰高糖素促进糖原分解,于是“存折”里的钱被取出来花,储存在肝脏的肝糖原会分解成为葡萄糖,释放入血;胰高糖素还能够促进肝脏内的糖异生,使蛋白质、脂肪转变为糖,努力升高血糖。这就是当我们饿肚子的时候,虽然咱们没吃东西,可还是脑子清楚,机体活动的原因。糖原此时正转变为葡萄糖释放入血,维持血糖浓度,满足人体对葡萄糖的需要。
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和作用障碍有关,因为胰岛素不能有效地“管家”,升高血糖的激素占优势,血糖就高起来。
低血糖的时候,身体有什么变化?
低血糖对于人体来讲是生命的“威胁事件”,失去了能量,细胞的生存就面临危机。因此血糖降低时,人体会调动各种力量迅速升高血糖,保证细胞活动需要的能量。
低血糖发生时的生理反应(摘自NEJM)
血糖降低时,胰岛素和胰高糖素这对激素的分泌会立刻发生变化。胰岛素的分泌受到抑制,胰高糖素会迅速分泌。这对互相拮抗激素的势力变化会促进肝脏内糖原的分解,也可以促进蛋白质和脂肪转变成葡萄糖,从而增加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如果食物仍然没有得到及时的供给,体内的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也会升高,促进血糖浓度的进一步维持。
低血糖发生的同时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激活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后可以进一步促进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和乙酰胆碱的分泌,其中肾上腺素也有通过促进糖原分解等活动升高血糖的作用。去甲肾上腺素的升高会引起心跳加快、震颤和恐慌;升高的乙酰胆碱会导致出汗和明显的饥饿感。这些症状是人体重要的防卫机能,告诉我们危险已经发生,赶快求救,立刻找吃的!
低血糖发生后,人体会出现的症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一)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心悸
出汗
饥饿
发抖
焦虑
麻木
(二) 中枢神经症状(脑组织)
脑细胞的能量来源主要依赖葡萄糖,低血糖时会出现
头痛
头重脚轻
昏昏欲睡
神志改变
认知障碍
抽搐
如果血糖降低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低血糖时会导致
昏迷
低血糖的典型症状
糖尿病患者在口服有促进胰岛素分泌作用的药物或者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时,因为剂量、饮食、运动、身体特殊情况等容易出现低血糖,警惕低血糖的发生也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部分。
没有糖尿病的人群很少出现低血糖,个别健康人可能偶尔在没有吃饭,运动量过大的时候经历“低血糖反应”,这个时候,血糖稍有降低的趋势,身体就已经开始调动调节机制,一方面依靠自身回升血糖,一方面把“进食”的信号发出,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找东西吃了。如果经常经历低血糖反应,就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为什么会出现“无察觉低血糖”?
与某些技能的“用进废退”不同,如果低血糖频繁发生,人体会越来越对这种“危险”麻木,应该出现的激素快速调节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会迟钝、减退。李双出现的“无察觉低血糖”就是“低血糖相关自主功能衰竭”的结果。低血糖发生时,本该即刻出现的胰岛素抑制、胰高糖素升高的反应渐渐减弱,交感神经兴奋也慢慢消失。
低血糖相关自主功能衰竭经常出现在反复发作低血糖之后,尤其容易发生在内源性胰岛素绝对缺乏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想避免发生危险的“无察觉低血糖”,就需要在日常注意血糖的控制,制定合理的目标,既防止血糖过高,也防止血糖过低。
低血糖时候如何自救?
当出现低血糖反应时,说明身体急需葡萄糖,如果意识清醒,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进食。
低血糖时要选择快速起效碳水化合物,指南上建议
2-5个葡萄糖片
10块水果糖
两块方糖
150-200毫升新鲜水果汁、可乐等含糖饮料
一杯脱脂牛奶
一大勺蜂蜜或玉米汁
如果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出现意识混乱或昏迷,这种情况非常紧急,需要立刻静脉应用葡萄糖抢救,应该尽快送医。
识别“危险”是人的一种本能,那些进化赋予我们强大的能力,需要我们珍惜。最后,以一首拟人小诗,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你,血糖调节背后的机制。
两个师傅
我的名字叫葡萄糖
一头扎进呼啸而过的血流
袒露我炽热的心
进入你的细胞,
给你能量
想你欢畅
有时我希望自己是马儿
能够脱缰奔驰
有时我也觉得疲惫
想偃旗息鼓
却因为我那两个性格迥异的师傅
过得平平淡淡没有惊奇
我的两个师傅
行事相反
却又配合默契
如若我得到放肆的机会
胰岛素师傅定会念起咒语
“低低低”
“存存存”
嗡嗡的耳鸣声里
我乖乖收敛怒放的火
此时
我的二师傅胰高糖素
肯定已经低到尘埃里
我也有垂头丧气的时候
心中的火苗
危在旦夕
每临此刻
胰岛素师傅就退到角落
仰起头,崇拜地望向师弟。
二师傅旋即拍案而起
“升升升”
“放放放”
一阵狂吼,
把我从混沌中唤起。
我常常疑惑
他俩为何那么默契
后来有一天
我顿悟了他们之间的秘密
原来,
他俩一直
都在齐心协力
一心为我
只为给我
一世的安稳
平衡的乐趣
欢迎糖尿病患者扫此二维码观看“低血糖急救食品”自我管理视频课程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内分泌点点通杂志主编: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