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寒露夜凉早休息

作者:许良    2025-10-19原创标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729 篇文章

俗话说:寒露脚不露。此时露气寒冷,将凝结霜。寒露时节,北方露重夜凉,南方蝉噤荷残。而从临床角度讲,昼暖夜凉早睡,有益健康。


1.jpg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可见,秋日养生之道,不外乎作息上早睡早起,情绪上保持安定,调养上收敛精神。


而如今逆天行事者不少,该睡不睡,熬夜刷视频看抖音,白天乏力,晚上精神,一派气虚阳亢之证。辨证施药虽能调理气血,但耗大于补,亡羊补牢不是长久之策。予以心理认知指导,再三强调:动静结合,作息规律,睡前不玩手机,适当户外散步,再以中药疗愈,才是康复的全权之计。


今年寒露似乎与往年不同,三夏早过却未尽,秋风徐来,还时热不凉。不管怎样,金秋十月,气候总会逐渐变得凉爽宜人,不在寒露即在霜降。想要心神得以安宁,睡好可谓是重中之重。有言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由此可见,睡眠有多重要。


人间会美好,关键要睡好。秋天除了早睡早起,睡前天还得少做令人紧张兴奋的事,可以泡脚、习字、阅读,焚香、打坐等动静配合。


    一夏无病三分虚,时有闷湿还秋乏。自驾外出朋友要注意了,长时间疲劳驾车作业,更易头晕欲睡,事故易发。劳逸结合,户外散步显得非常必要。路遥知马力,时久要休息。在医生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秋以养阴润补,得其益防其害,身心就会健康。


寒落惊秋晚,朝看菊渐黄。秋风渐凉,催人梦乡。当下江南地带,上海地区,寒露未成霜,昼暖夜不凉。但人体的生物钟还得与大自然规律同步,旭日东升,晚霞西下,头凉脚暖睡得安,还是早点睡为好!


作者:许良,系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医睡眠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擅长治疗以失眠为主症的相关内科杂病和中医康复养生指导。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睡出健康杂志主编:许良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