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726 篇文章
慢性咳嗽是肺叶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不少患者正是出于对术后咳嗽等症状恐惧,从而对此类手术谈虎色变。一项我们团队开展的随机对照试验首次通过“假手术”对照,探讨了切断迷走神经肺支对预防慢性咳嗽的效果。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慢性咳嗽发生率显著降低,且安全可靠,这为术后慢性咳嗽的预防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从研究设计、实施到结果解读,带您了解这项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高水平临床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是早期肺癌最主要的外科治疗方式。然而,术后约有25-50%的患者会出现慢性咳嗽,部分患者症状可持续数年。为什么术后会一直咳嗽呢?主要有两个常见原因:一个是气管缝合处变得敏感了。手术切除肺叶后,需要把切断的气管缝合起来,而缝合处愈合时会形成疤痕。疤痕部位就像皮肤受伤后长的“新肉”一样,对外界的刺激更敏感,空气流动或者压力变化都易引发咳嗽。另一个原因是淋巴结清理后的“空腔”。医生通常会清理掉气管周围的淋巴结,其位置就留下了一定空隙,使得气管上的一些“咳嗽感应器”更容易受到刺激。日常活动、呼吸,甚至是胸腔里正常的液体,都可能牵拉或刺激到这些感应器,从而引发咳嗽。目前,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缺乏针对性。迷走神经作为咳嗽反射的关键通路,其肺部分支是否可作为干预靶点,一直是外科领域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首次采用随机、假手术对照的设计,探讨在肺叶切除术中切断特定迷走神经分支能否有效预防慢性咳嗽。该术式的核心创新点在于其“精准靶向”的理念:一是切断直接支配被切除肺叶支气管残端的神经分支,相当于阻断了来自手术创面最直接的刺激信号;二是特意切断紧贴隆突下淋巴结走行的“最尾大肺支神经”,因为该区域在淋巴结清扫后形成的残腔和炎症,被认为是诱发顽固性咳嗽的另一个关键“火种”。这种“支气管残端+关键通路”的双重阻断策略,如同为咳嗽反射通路设置了双重保险,从解剖根源上精准地拆除了术后咳嗽的“引爆装置”,为肺癌外科手术操作过程中针对迷走神经的处理提供了全新的、有据可依的干预思路。 二、研究对象与设计 研究对象 116名接受择期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的成年患者,均为早期周围型肺癌(T≤2,N≤1,M0),排除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胃食管反流等基础疾病者。 研究设计 随机对照研究,将116例患者随机分组:按1:1比例分为迷走神经切断组(干预组)和假手术组(对照组)。 “假手术对照”是指对照组患者接受与干预组相同的手术流程(如麻醉、切口、神经暴露),但不进行关键治疗操作(如不切断神经)。这种设计能有效控制“手术创伤本身”对结局的影响,更真实地评估干预效果,尤其适用于手术类临床研究。 盲法实施 本研究采用了单盲设计,对结束手术的患者和疗效评估者设盲,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和公正。 干预措施 干预组:切断支配支气管残端的迷走神经分支+最尾侧的大肺支(沿隆突下淋巴结走行)。 假手术组:仅分离但不切断上述神经。 图1:迷走神经肺支离断示意图 三、研究指标与结果 主要指标 术后3个月慢性咳嗽发生率(基于莱斯特咳嗽问卷中文版评估)。 结果显示 干预组慢性咳嗽发生率为19.0%,对照组为41.4%(OR=0.332,P=0.009)。术后1年和2年随访中,干预组咳嗽发生率仍显著低于对照组(5.7% vs 20%,P=0.027; 1.9% vs 12.7%,P=0.032)。3. 两组在术后并发症、肺功能指标(如MVV、DLCO、FEV1)方面无显著差异。 四、研究意义与启示 (一)临床价值 本研究首次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证实,针对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可安全、有效地降低肺叶切除术后慢性咳嗽风险。在安全性方面,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术后总体并发症、心律失常等关键不良事件发生率上均无显著差异,肺功能指标亦长期保持相当,证实了该干预措施的可靠安全性。这项突破对患者而言,意味着治疗模式从被动的“咳嗽后吃药”转向了主动的“术中一步预防”,外科医生手中的手术刀,不仅成为对抗癌症的利器,更成为提升患者术后幸福感的精密工具。 (二)解剖学贡献 研究团队详细描述了迷走神经肺支的解剖路径,为后续手术操作提供可视化参考。相当于为胸外科同行绘制了一幅详实的“导航地图”。它使得这种创新的咳嗽预防术不再是某个团队的“独门绝技”,而是任何经过培训的外科医生都能理解和安全实施的标准化操作,为该项技术未来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图2:迷走神经肺支走形分布解剖示意图 本研究作为一项单中心探索,其结果仍需在更广泛的应用中进一步验证。首先,该手术的成功高度依赖于外科医生对肺门区迷走神经解剖的熟悉程度,其可推广性有待更多医疗中心的检验。其次,尽管样本量经过计算,但相对较小的样本可能无法捕捉到某些罕见并发症。未来需要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并制定标准化的手术培训方案,来最终确认此项技术的推广价值。 作者: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胸外科 葛勇 指导老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胸外科 张昊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临床研究杂志主编:杨葛亮
发表评论

收藏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