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724 篇文章
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了《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入新阶段。截至目前,按病种付费已覆盖全国所有医保统筹地区。这项改革关系到每个人的看病就医,它到底是什么?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呢? 一、什么是“按病种付费”? 过去,医保主要是“按项目付费”,也就是用了多少药、做了哪些检查,就按项目结算。这种模式下,容易出现“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 自2019年起,国家医保局持续推行“按病种付费”支付方式改革。“按病种付费”首先要了解是针对参保人员住院费用的医保结算支付方式,主要是把疾病分组打包,同一组疾病有一个相似的医保支付标准。医保部门按这个标准向医院统一支付,引导医院主动控制成本、规范诊疗,避免不必要的诊疗。 《办法》明确,按病种付费包括按病组(DRG)付费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两种形式。DRG分组包括主要诊断大类、核心分组和细分组三个层次;DIP病种库则包括核心病种和综合病种。 二、患者能得到充分治疗吗? 一定会有人担心:“打包付费”会不会限制治疗?比如限定住院天数,压低支付标准等。国家建立病种分组方案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客观数据、意见建议、临床特征规律、政策调整变化等因素,进行定期调整。原则上每两年调整一次病种分组。医保病种支付标准是基于客观发生的历史费用数据,结合医疗机构反映的意见建议,并会随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动态调整。 此外,针对因住院时间长、资源消耗多、合理使用新药耗新技术、复杂危重症或多学科联合诊疗等,不适合应用病种支付标准的病例,医疗机构可以自主申报特例单议病例,医保部门经过审核后,可以按照项目付费或调整支付标准,确保这些患者能够得到合理充分的治疗。《办法》规定特例单议病例数量原则上不超过统筹地区DRG出院总病例的5%或DIP出院总病例的5‰。 三、医保支付改革,百姓受益实实在在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看似是医保与医院之间的结算方式变化,但最终受益的是普通患者。实施按病种付费后,患者出院按医保待遇实时结算不变,可能感受到的变化是,由于医院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个人负担部分可能会有所减少。 “按病种付费”会促进“日间手术”“日间放、化疗”“日间医疗”的发展。比如,全国许多三级医院选择操作简单、风险低、术后恢复快的病种,开展“日间手术”,患者可在24小时内完成入院、手术及出院。 术前一周内与手术直接相关的门诊检查费用以及术后拆线、换药等费用均按住院待遇结算。如此一来,不仅降低医疗费用,还加快床位周转,解决床位紧张的问题。 《办法》着眼于当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面临的主要形势和问题,对按病种付费改革的相关政策和关键要素进行了梳理,既是对过去改革政策的“一揽子”优化,又是对未来改革发展的具体指引。这项改革旨在让医保基金更高效、医疗行为更规范、患者就医更实惠。未来,医保部门还将持续优化病种分组和支付标准,确保改革真正惠及每一位患者。 作者:上海邦信阳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律师 郑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医法笔记杂志主编:郑峻

收藏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