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723 篇文章
肌少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全身性骨骼肌疾病,其特征为肌肉质量、肌肉力量或躯体功能下降。传统观点将其防治策略聚焦于蛋白质等营养补充与抗阻运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界逐渐认识到,定植于肠道内的数万亿微生物群,对骨骼肌的健康状态具有深远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对骨骼肌生理的系统性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并非孤立存在,它通过多种生物化学途径与骨骼肌等器官组织进行信号交流和物质交换。 1. 调控营养物质代谢与生物利用度 骨骼肌的维持与生长依赖于充足的营养物质,尤其是氨基酸。肠道微生物群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代谢中介的角色,它们参与蛋白质的分解,能够提高必需氨基酸,特别是对肌肉合成至关重要的支链氨基酸的吸收效率和生物利用度。 2. 调节全身性炎症水平 低度慢性炎症是肌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会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并导致肌肉组织对生长信号的反应能力下降,而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与功能状态直接关系到全身的炎症水平。 3. 影响线粒体功能与能量代谢 骨骼肌的功能高度依赖于细胞内线粒体的正常运作,肌少症患者的肌肉细胞中常观察到线粒体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而肠道菌群失调可引发全身性炎症和氧化应激,会直接损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且短链脂肪酸可能促进线粒体的生成,从而改善肌肉细胞的能量状态。 肌少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 多项临床研究通过对肌少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与肌少症相关的特定肠道菌群特征: 菌群多样性降低 整体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下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弱。 有益菌群丰度减少 产生短链脂肪酸的核心菌属丰度显著下降,例如粪球菌属、毛螺菌科等。 潜在致病菌比例增加 某些与炎症反应相关的机会致病菌,如变形菌门下的一些菌属,其相对丰度升高。 特定菌群比率改变 普雷沃氏菌与拟杆菌的比值(P/B比)降低,被认为是反映肠道微生物群功能变化的一个潜在生物标志物。 这些发现表明,肠道菌群的改变不仅是肌少症的伴随现象,更可能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针对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为肌少症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靶向肠道菌群的肌少症干预策略 基于上述科学认知,一系列旨在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来改善肌肉健康的策略正在被研究和应用。 1. 益生菌与益生元干预 益生菌:直接补充经科学验证对健康有益的特定活菌菌株。临床试验已初步证实,补充某些特定菌株,如植物乳杆菌TWK10或长双歧杆菌OLP-01,能够改善老年受试者的肌肉质量、握力或运动表现。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改善蛋白质吸收、减轻炎症、调节免疫及改善线粒体功能。 益生元:摄入能够选择性促进体内有益菌生长的物质,主要是特定类型的膳食纤维(如菊粉、低聚果糖)。通过为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细菌提供燃料,益生元能够优化肠道环境,增加有益代谢物的产生,从而间接支持肌肉健康。 2. 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是将健康捐赠者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以快速、全面地重建肠道微生物群平衡。在动物模型研究中,将健康年轻小鼠的菌群移植给衰老或无菌小鼠,观察到了肌肉质量和功能的显著改善。尽管粪菌移植在肌少症领域的临床应用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它代表了一种极具潜力的未来治疗方向。 3. 肠道菌群检测指导个性化干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个体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其组成结构和功能潜力,识别与肌少症相关的菌群失衡风险。基于检测结果,可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干预方案,包括推荐特定的益生菌/益生元产品和调整膳食结构,以实现精准的微生物群调节。 肌少症的防控是一个综合性的健康课题,在传统的营养与运动干预之外,肠道微生物群作为调节宿主代谢、免疫和能量稳态的关键因素,其在骨骼肌健康维持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深入理解肠道菌群与骨骼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开发安全有效的微生物群干预策略,将为预防和治疗肌少症开辟一条充满希望的新途径。 作者: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 普外科、临床营养科 黄东平 主任医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痔病救急杂志主编:黄东平



收藏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