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小屁孩的小“屁事”——浅谈婴幼儿肛瘘

作者:庞宝妹    2025-10-11原创标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704 篇文章

初为人母人父,总觉得自家宝宝小屁屁都是香的。可如果某天你正在给宝宝换尿布,突然发现他(她)的小屁屁上冒了个“青春痘”,碰一下还会流脓!是不是马上慌了?是不是还不好意思和身边的亲戚朋友交流?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难以启齿却相当常见的问题,让你在育儿的路上,从容应对这类小“屁事”。


图1.png


一、 肛瘘究竟是什么?


想象一下,宝宝的肛门附近悄悄出现了条“违章隧道”:入口在肛门里头(肛隐窝),出口则偷偷开在了肛旁的皮肤上。这条“隧道”专业名称就叫“肛瘘”。我们家长能观察到的,通常是瘘管的出口。由此可见,出口离肛门越远,瘘管通常越长。


二、 肛瘘的形成


1.肛隐窝感染

肛隐窝呈囊袋状,容易存留粪便残渣,发生感染。感染一旦发生,就会蔓延到旁边的肛腺,引起肛腺炎


2.形成肛周脓肿

炎症扩散到肛门周围组织,形成一个充满脓液的包块,这就是肛周脓肿。此时红肿热痛比较明显。


3.脓肿破溃形成肛瘘

脓液可能通过被身体吸收,或自行破溃,或被切开引流排出,急性炎症消退。但之前的感染腔隙并没有清除,而是慢慢形成了一条纤维化管道,这就是肛瘘。


三、 为什么宝宝容易长肛瘘?


1.生理结构

婴幼儿的肛隐窝又深又大,粪便更容易进入并引发感染。


2.激素水平

母体通过胎盘传给宝宝的雄激素水平在出生后几个月内仍较高,这会刺激肛腺过度分泌,增加堵塞和感染风险。


3.免疫力不足

宝宝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局部抗感染能力较弱。


4.腹泻因素

婴幼儿期腹泻常见,稀便更容易进入肛隐窝引发感染。


四,一旦确诊肛瘘,如何应对?


1、对于低月龄(如6个月以下)、瘘管症状轻微、分泌物不多的宝宝,首选保守治疗。因为随着宝宝成长,肛隐窝变浅,激素水平下降,免疫系统增强,有一部分肛瘘存在自愈的可能。


保持会阴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屁股,让宝宝光着屁股晾一会儿,保持干爽。


勤换尿不湿:选择透气性好的尿不湿,并增加更换频率,避免潮湿环境加重感染。


高锰酸钾坐浴:用温水或稀释的高锰酸钾溶液(须有医务人员指导)给宝宝坐浴,每次5-10分钟,一天2-3次。可以清洁局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适,帮助炎症消退。


合理饮:避免腹泻或便秘,保证大便通畅。


2. 如果瘘管反复感染发作,流脓频繁,或宝宝年龄已超过1岁,则自愈可能性降低,建议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通常选择在炎症消退期、瘘管形成稳定后进行。最佳年龄一般在1-2岁之间,需临床医生综合评估。


五、 给家长的心理支持


1.消除心理障碍

肛瘘不是家长护理不当造成的,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病,它只是一个常见的儿科疾病。请放下愧疚和尴尬,坦然求医。


2.家长“定心丸”

婴幼儿肛瘘与成人的不同。成人肛瘘可能与克罗恩病、结核等全身性疾病相关,而绝大多数(超过80%)的幼儿肛瘘是“单纯性”的,手术方式也相对简单。


3.保持耐心,增强信心

无论是选择保守观察还是手术治疗,都需要父母的耐心。这个过程可能有些反复和漫长,但请相信现代医学,相信专业的医生,更要相信宝宝强大的恢复能力。


结语


婴幼儿肛瘘虽然烦人,但并不可怕。当您有一天面对宝宝屁屁上的问题时,请多一份冷静,少一份焦虑。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给予宝宝最及时、最恰当的照顾,陪伴他(她)顺利度过这个小小的难关。


作者:上海市保健医疗中心

外科 庞宝妹 主治医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肠子久安杂志主编:周璐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