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被同事抱怨拖垮情绪?简单四招建起情绪防火墙

作者:王春莲,王金德    2025-09-26原创标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699 篇文章

上午十点的阳光斜斜切进办公室,晓琳盯着 Excel 表格里闪烁的光标,第三遍核对数据时,指尖突然不受控地发颤 —— 隔壁工位的张姐又一次重重把马克杯墩在桌面上,陶瓷与实木碰撞的脆响像根细针,扎得她太阳穴突突直跳。

 

图片1.jpg


"你说王经理是不是故意针对我?上周方案批得那叫一个狠,今天又揪着客户投诉不放……" 张姐的声音裹着怨气,像受潮的砂纸在耳边反复摩擦。晓琳记得周一还会递上薄荷糖:"别气了,客户可能正好遇到了烦心事。" 可现在她只想把降噪耳机按进天灵盖,连屏幕上的数字都开始跟着张姐的语调扭曲起来。

 

更糟的是生理反应来得猝不及防。中午打开外卖软件,满屏的美食突然变得索然无味;张姐吐槽 "加班到凌晨" 时,晓琳的后背莫名泛起酸痛 —— 那是她自己上周熬夜改方案留下的旧伤;到了下午三点,她发现自己对着同一份 PPT 发呆了 40 分钟,大脑像被灌满了水泥,连 "复制粘贴" 都要反应三秒。这种累很诡异:没跑客户没赶项目,却比连续通宵还萎靡,就像手机被人悄悄开了后台程序,电量在不知不觉中见了底。

 

这就是职场里最隐蔽的 "情绪吸血鬼":他们未必是坏人,却能通过持续输出负面情绪,像海绵吸水般榨干你的心理能量。《职场健康期刊》(2022)数据显示,32% 的上班族都曾陷入这种 "被动耗能" 状态 —— 长期被抱怨包裹的人,皮质醇水平会比常人高出 23%,这种激素水平的升高,可能导致类似每天多承受 3 小时高强度工作的疲劳感,甚至会偷偷怀疑:"是不是我太玻璃心了?"


情绪污染的三重陷阱


边界模糊症

总把 "同事的情绪包袱" 扛到自己肩上,过度共情变成 "情绪海绵"。就像晓琳最初的反应,试图承接对方的负面情绪,结果对方的抱怨成了持续的洪水,自己的心理堤坝先溃了堤。此时大脑会不自觉激活自身相似的负面经历记忆,形成 "二次情绪冲击" —— 张姐的加班抱怨,恰好唤醒了晓琳上周熬夜的疲惫感,相当于叠加了一层伤害。


沟通无效循环

习惯说 "别难过"" 都会好的 " 这类无效安慰,反而强化了对方的抱怨行为。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抱怨时大脑的奖赏回路(如伏隔核)会产生微量快感,当听者持续回应时,这种快感会形成条件反射,让抱怨者更难停止 —— 就像给哭闹的孩子糖果,短期安静却助长了长期依赖。


镜像神经元劫持

人类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会自动模仿他人的情绪状态,这是进化留下的社交本能。当同事拍桌子怒吼时,你的杏仁核会瞬间接收到危险信号,即使理智知道与己无关,身体仍会分泌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速、肌肉紧张。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引发自主神经紊乱,出现晓琳那样的食欲下降、注意力涣散等症状。


情绪防火墙构建指南


1. 物理隔离术

保持 1.2 米的 "适度社交距离"(《应用心理学杂志》,2021),这一距离接近办公桌之间的常规间距,交谈时侧身站立而非正面相对,减少眼神接触的频率。研究显示,侧身姿势能降低 30% 的情绪感染力,因为正面相对时大脑会自动进入 "深度共情模式"。办公时可摆放小型绿植作为视觉屏障,既能净化空气,又能在潜意识中建立 "心理边界" 提示。


2. 事实锚定法

把感性安慰换成理性提问,比如将 "别生气了" 转为 "具体哪部分流程出了问题?" 当张姐说 "客户难缠" 时,可追问 "是报价争议还是交付时间卡壳了?" 这种具体化提问能激活对方的前额叶皮层,将大脑从情绪中枢(杏仁核)切换到理性中枢,同时传递 "我关注问题解决而非情绪宣泄" 的信号。实验表明,这类提问能使抱怨时长缩短 50% 以上。


3. 时间切割器

用手机设置 10 分钟隐形闹钟,时间一到便微笑说:"我接下来要处理个紧急文件,你可以先把问题列成清单,半小时后我们对着清单理解决方案?" 这种方式既保全对方面子,又明确划定了情绪接收的时间边界。《情绪研究》(2020)指出,负面情绪的峰值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 12 分钟,主动切断能避免大脑形成负面情绪记忆。


4. 情绪能量修复术

每天午间进行 5 分钟 "职场情绪急救"—— 到楼梯间做 3 组高抬腿(每组 30 秒),运动产生的内啡肽能中和皮质醇的副作用;或者闭眼做 "478 呼吸法"(吸气 4 秒、屏息 7 秒、呼气 8 秒),通过调节副交感神经来重置情绪基线。研究数据显示,这种短暂运动能使下午的情绪韧性提升 40%,减少被负面情绪感染的概率。


进阶练习:情绪脱敏训练


每周安排 1-2 次 "抱怨旁听练习",当同事开始抱怨时,在心中默默计数对方使用的情绪化词汇(如 "气死了"" 太过分 "等),同时观察办公室的 3 件中性物品(比如空调出风口、打印机指示灯)。这种训练能强化大脑的" 元认知能力 ",让你在情绪冲击时保持清醒的观察者视角,就像给心灵装了个" 防沉迷系统 "。


警惕反向认同陷阱

长期被抱怨影响后,有些人会不自觉地加入抱怨阵营,通过共同吐槽获得虚假的群体归属感。辨别方法很简单:当你说完负面言论后,感受身体是放松还是更紧绷?前者是健康宣泄,后者则是被情绪病毒感染的信号。

 

傍晚六点,晓琳收拾东西时,张姐又凑过来说:"今晚又要加班......" 晓琳侧身转向她,指着屏幕上的待办清单微笑道:"我正好也要处理报表,你列问题清单时,要不顺便看看客户合同里的交付条款?第 3.2 条好像有相关说明。" 张姐愣了一下,转身回了工位。晓琳戴上耳机,发现指尖的颤抖不知何时已经消失,夕阳透过百叶窗在表格上投下的光斑,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情绪免疫力的构建,从来不是冷漠的拒绝,而是清醒的守护 —— 既不让他人的乌云遮蔽自己的天空,也不剥夺对方面对风雨的成长机会。就像办公室那盆绿萝,既不参与窗外的雷电,也不拒绝雨中的滋养,只是安静地生长,把所有能量都用在向上伸展上。


(注:文中 “晓琳”“张姐”“王经理” 等人物均为化名,仅用于场景化呈现职场情绪问题,与现实中任何个人、团体无关联;若存在姓名或场景细节雷同,纯属巧合。)


作者:上海市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王春莲 主治医师
       王金德 副主任医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沪医谈心杂志主编:王金德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