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698 篇文章
儿童药物误服是家庭中高发的安全隐患,尤其是认知能力有限、好奇心强的3-6岁幼儿。本案例中 3 岁男孩因妈妈喂药时的不当引导、药物存放疏忽,险些因过量服用退烧药造成严重伤害。这一事件并非个例,据《中国儿童意外伤害现状报告》显示,药物误服占儿童家庭意外伤害的18.2%,其中80%源于家长对药物管理的认知盲区。本文将通过还原病例过程、解析伤害原理、提供防治与施救方法,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儿童用药安全意识,筑牢孩子健康防护墙。 一、病例诊疗过程 给孩子喂药向来是难题,孩子习惯甜味后,对有异味的药会直接吐出,因此婴幼儿药物常做成甜味的。可有趣的是,孩子抗拒大人喂药,却爱主动探索着“吃”身边的东西,妈妈把东西放一边,孩子反倒主动拿来吃,这种风险会贯穿孩子的整个童年。 某天,3岁男孩发烧,妈妈带他看医生后取回两种药,叮嘱按疗程吃就能好。回家后,妈妈用温开水调了几滴红药水让孩子喝,孩子喝了一口就不愿再喝。妈妈急忙诱导:“这药是甜的、好吃,吃了就不发热了、病就好了!” 孩子听懂后,一口就把药喝下了,妈妈表扬他勇敢,还允许他看动画片、玩电子游戏。 听话有奖励、吃药能退烧,这让孩子记在了心里。中午饭后,妈妈让孩子自己玩,去厨房收拾,准备半小时后再喂药。男孩想着主动吃药能让妈妈高兴,便拿起桌上的药瓶,轻松拧开盖子。尝了一口发现果然是甜味,他毫不犹豫地一口接一口喝,直到把整瓶药喝完,才喊:“妈妈,我已经喝药了!” 妈妈听到喊声急忙出来,看到孩子嘴唇上的药痕,瞬间意识到危险,她知道这个退烧药药效强,育儿书上特意提到过不能过量喝。不等孩子出现不适,妈妈立刻带他打车去医院急诊。途中,孩子开始叫肚子痛、大量出汗,到医院后立即洗胃、输液急救。忙活几小时后,孩子情况终于稳定。 医生告诉妈妈,尽管这个退热药对孩子来说毒性不大,但是吃了一整瓶量太大了,幸亏送医及时,及时洗胃减少了药物的吸收,以后千万要把药物看管好,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目前孩子病情虽稳,但具体损伤还需观察评估,即便恢复也需要时间。 二、病例解惑 1.为什么孩子明明抗拒吃药,却又会主动误服? 幼儿期是口腔探索阶段,孩子通过“尝”来认识世界。他们抗拒的是“被强迫”,却对自主探索充满兴趣。一旦发现某物“味道可接受”,就可能无警惕地持续服用。 2.为什么儿童更容易药物中毒? 认知局限:孩子无法理解“药”、“食物”、“糖水”的本质区别。 模仿行为:他们乐于模仿成人行为,尤其是家长鼓励过的动作。 能力被低估: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打不开瓶子”,其实现在药品包装并不都具备儿童安全功能。 伤害防治解惑 1.药品绝不能谎称为“糖”或“好吃的” 家长应避免为劝药而模糊药物属性,可诚恳告诉孩子:“这是药,帮助身体打败病毒、细菌,只吃这一点,不能多吃。” 2.所有药物必须实行“高而远”存放原则 不应放在桌面上、床头柜、敞开式小筐中,应置于儿童绝对无法触及的高处或锁入抽屉。 3.每次服药后及时收回并清点药瓶 养成随用随收的习惯,不要暂时放置一旁。 三、家长如何科学应对和施救? 若发现孩子误服药物,请保持冷静并按以下步骤处理: 1.初步识别 查看孩子状态,是否出现嗜睡、呕吐、出汗等异常症状。 2.弄清药物信息 保留药瓶/药物样本,记录名称、成分、估计服用量。 3.立即联系急救 拨打120或送最近医院急诊,切勿盲目催吐,某些药物腐蚀性强,反会灼伤食道。 4.遵医嘱协助处理 如医生建议洗胃、口服活性炭等,应积极配合。 5.密切观察后续反应 即使暂时稳定,也需遵医嘱完成后续检查与随访。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儿科 徐灵敏 主任医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医患心桥杂志主编:徐灵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