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687 篇文章
不少肿瘤患者及家属都听说过免疫治疗,如免疫抑制剂PD-1。在不少晚期肿瘤,尤其是肺癌治疗上,免疫治疗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治疗作用,但毕竟其上市时间不长,仍有不少人心里总悬着块石头:“别人用着有效,我用了会不会没效果?”“万一花了钱还耽误治疗,到底值不值?”近期,一篇可以预测肺癌免疫治疗疗效的新技术方法的观察性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种新技术的实际效果如何,是否能在以后的临床中广泛应用?下面一起全面了解一下。 一、研究对象——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家族里的主要类型,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0%以上。对于那些病情已经发展到晚期、失去手术机会的NSCLC患者来说,免疫治疗无疑是黑暗中的一道光,它能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攻击肿瘤细胞,不少患者靠它延长了生存期,甚至实现了肿瘤缩小。可这道光,却没能照进每一个患者的生活:临床上最大的瓶颈在于,很难提前明确 “谁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二、检测指标——血液肿瘤突变负荷(bTMB) 我们可以把肿瘤细胞想象成一群不断变异的坏细胞,而肿瘤突变负荷就是衡量这些坏细胞基因发生突变数量的指标。血液肿瘤突变负荷(bTMB),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数量来得到的一个数值。这种检测方式是通过采集患者少量的 静脉血,然后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检测,操作相对方便。在过去,医生需要通过穿刺或手术取得肿瘤组织才能检测肿瘤突变负荷(TMB),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少晚期患者身体扛不住这种创伤性检查。而bTMB就方便许多:抽一管10ml左右的血,然后用基因测序技术就可以了,堪称 “无创侦察兵”。 三、结局指标——生存时间 治疗后的疗效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生存时间和肿瘤的缩小程度。 研究发现,bTMB越高,肿瘤缩小的概率越大,免疫治疗越容易精准打击。更为重要的结局指标是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研究发现,高bTMB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即肿瘤不恶化的时间)可以达到12个月,而低bTMB组只有8.2个月,相当于前者多了近4个月生存时间延长。 四、研究设计——观察性研究 该研究采用了观察性研究的分析方法,通过设定严谨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系统性梳理了往年真实住院的病例,确保数据真实性;其次,严格筛选纳入研究的患者:必须符合“晚期、驱动基因阴性、接受过免疫治疗”等条件,排除了肝肾功能不全等干扰因素;然后,运用高级且规范的统计方法: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用Kaplan-Meier曲线“绘制”出生存率的比较;最后,进行长期随访:一直跟踪到2024年11月,最长随访时间接近3年。 五、意义解读 客观地说,这项研究,好比是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点亮了一座 “灯塔”,对患者而言,bTMB的价值在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临床疗效,尽量避免少走弯路。过去,接受免疫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如同“开盲盒”,部分患者花费高昂却收效甚微。而现在,只需“一管血”的检测,就能初步判断免疫治疗是否合适——研究显示,bTMB水平与疗效呈正相关。这意味着高bTMB患者更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避免了试错带来的身体与经济负担。 对临床医生来说,bTMB提供了更为可行的精准治疗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bTMB,结合患者的病理类型、分期等信息,能够更加科学地制定治疗方案。为医生判断预后、调整治疗策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参考。 当然,bTMB并非完美无缺,其最佳截断值尚未统一,且单独检测的灵敏度有限。但这项研究证明,它有望与PD-L1等指标联合,构建更全面的疗效预测体系。未来,随着样本量扩大和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推进,bTMB或将成为NSCLC免疫治疗的 “常规检查项”,让更多患者迎来个体化治疗的曙光。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赵飞宇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
临床研究部 杨葛亮
指导老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千年松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临床研究杂志主编:杨葛亮
发表评论

收藏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