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警惕⾼温杀⼿“热射病”

作者:赵柯    2025-08-11原创标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626 篇文章

导语

当体感温度突破 40℃,你以为只是普通中暑的眩晕恶⼼,实则可能是热射病发出的死亡预警。这种因⾼温引发的致命急症,正以 “体温狂飙、器官衰竭” 的恐怖模式,在全球多地频繁拉响警     报。究竟什么是热射病?我们⼜该如何在热浪中守护⽣命安全?答案即将揭晓。


1.png


一、什么是热射病


中暑是指机体暴露在⾼温(⾼湿)环境和(或)剧烈运动后,产热-散热平衡破坏,体内积蓄超过体温调节的代偿限度时发⽣的⼀组疾病[1]。轻度热相关疾病包括热疹、热⽔肿、热痉挛,中度热相关疾病包括热晕厥、热衰竭,重度热相关疾病即为热射病[2]。


热射病可分为经典型[3]和劳⼒型[4]。经典型热射病主要由⾼温环境引发;劳⼒型热射病主要由重体⼒劳动或剧烈运动引发。


一般中暑和热射病有什么区别?



热射病是严重的中暑类型,相较于一般中暑,热射病患者病死率极高且需要紧急救治。


2.png


二、热射病易发人群


3.png



  • ⼉童、⽼年⼈(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年⼈)、体温调节功能敏感者、精神疾病患者。

  • 孕妇,以及坐⽉⼦的⼥性。

  • ⻓期在室外⼯作的⼯⼈、⻓期⼾外锻炼的运动员等⼈群[5]。


三、热射病预防措施


避免⾼温(⾼湿)及不通⻛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的危险因素,保证充⾜的休息时间是预防热射病的关键。


1、适应热环境

在适应热环境时,要在热适应基础上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适应时间⼀般需要10~14天。可先适应热环境下的低强度训练,再适应⾼热环境下的⾼强度训练。


2、保证⾝体健康

避免受凉感冒, 保证充⾜睡眠, 适度补⽔补盐。


3、准备降温装备和防暑监测装置

准备好温湿度计、⽿温检测仪、指脉氧检测仪(⾎氧仪)[2]


4.png


四、热射病常见症状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头痛、眩晕、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


2、核心温度升高

体温升高,超过40 ℃,有时甚至更高 。


3、皮肤症状

皮肤干燥、发红,或者发热,在某些情况下,皮肤可能因为汗腺功能异常出现湿润现象。


4、呼吸异常

呼吸加快,甚至导致呼吸困难。


5、心率异常

心率加快或者心律不规律。


6、肠胃紊乱

肠胃系统紊乱,出现恶心呕吐或者腹痛症状。


7、体力衰竭

四肢瘫软,体力衰竭甚至导致休克 [6]


5.png


五、热射病救治措施


脱、泡、测、补、通、静[2]


脱—— 脱离热环境

将患者转移至热环境以外。


泡—— 使用冷水浸泡

利用大型容器使患者躯干浸泡在冰水中。如果无法做到浸泡降温,可采取凉水喷洒配合持续扇风的方法降温,或者给患者使用冰帽和冰枕,并使用纱布包裹冰袋放置于患者颈部、腹股沟、腋下等部位,或者反复用冷水擦拭患者身体。


测—— 测生命体征

保证患者热不致病,病不至危,危不致死。


补—— 补液治疗

补水补盐加速身体降温。


通—— 改善通气

增加空气流动,通过蒸发对流的原理,降低患者体温。


静—— 镇静防抽搐

缓解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压力,缓解头痛、眩晕、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症状。


高温防护不容小觑



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它会使人体核心体温迅速突破 40℃,引发多器官功能损害。发病时,患者轻则出现皮肤灼热无汗、头晕呕吐等症状,重则昏迷,危及生命安全。


户外工作者、运动员、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建筑工地、体育赛场、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都是热射病高发场景。预防热射病,建议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做好防晒措施,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持环境通风凉爽,重点关注特殊人群健康状况。


一旦发现有人疑似热射病,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采用物理降温措施,若患者意识清醒可适量补充含盐液体,并迅速送医治疗。


[1] 赵⾦宝,汪茜,⾟天宇,等. 热射病降温治疗研究进展[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5, 50 (05): 612-618.

[2] 张密, 孙兴维. 科学预防 规范诊治[N]. 解放军报,2025-06-29 (007).

[3] 宋⻘,⽑汉丁, 刘树元. 中暑的定义与分级诊断[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9, 44(7): 541-545.

[4] 刘树元,宋景春, ⽑汉丁, 等.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9,44(3): 181-196.

[5] 桐⽊.夏季⾼温别硬扛,警惕热射病 [J]. ⽣命与灾害,2024, (08): 30-31.

[6] 冯婷. 你了解热射病吗? [J]. 家庭⽣活指南, 2025,41 (03): 119-120.


作者:同济⼤学医学院

2024级本科⽣

赵柯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肺腑之言杂志主编:杨玲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