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621 篇文章
夏日的午后,退休教师张阿姨家飘出一股糊味。邻居急匆匆敲门,发现她锅里炖的汤早已熬干,焦黑一片。“哎呀,忘了关火!”张阿姨拍着额头懊恼不已。可当邻居随口问起她年轻时如何带学生参加合唱比赛,她立刻神采飞扬,连当年比赛曲目的顺序、学生们穿的衣服颜色都讲得清清楚楚,仿佛一切就在昨天。
这一幕被张阿姨的女儿小芸看在眼里,心里五味杂陈。她听人说过:“老人要是能把几十年前的事都记得门儿清,就铁定不是老年痴呆!”看着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的模样,小芸悬着的心似乎稍稍放下。可那灶上烧干的锅,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原本看似安宁的湖面上,漾开细微却不可忽视的涟漪。
然而几天后,张阿姨去熟悉的菜市场买菜,竟在离家不远的路口迷了方向。她茫然四顾,那些走了几十年的街道,忽然成了陌生的迷宫。她焦灼地原地打转,最后还是好心的路人把她送回了家。小芸看着母亲眼中残留的惶惑,那份“往事记得牢就没事”的自我安慰,瞬间如薄冰般碎裂了。
小芸不敢再耽搁,立刻带着母亲去了医院。诊室里,头发花白的李主任耐心听完小芸的描述,尤其是那句“但她以前的事记得可清楚了”,轻轻摇了摇头,目光温和而带着职业的凝重:“许多家属都有这个误区啊。阿尔茨海默病这位‘记忆小偷’,它行窃的方式很狡猾——它往往先偷走‘新记忆’的钥匙。”
李主任用笔在纸上画了两个简图解释:“我们的大脑里,负责即时储存新信息的是海马体,好比一个临时文件柜;而陈年旧事,经过反复提取和巩固,早已‘归档’到更广阔的大脑皮层里,像图书馆深处那些装订完好的旧书册。”他看向张阿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改变,恰恰最早、最猛烈地攻击海马体这个‘新文件柜’。所以,患者近期的事转头就忘,而对那些根深蒂固的旧事,特别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经历,反而可能保留得异常清晰——这恰恰是疾病早期一个极具迷惑性的信号,绝非‘安全证明’。”
李主任随后为张阿姨安排了一系列专业评估。除了详尽的记忆测试,还有判断力、语言能力、视空间能力等多项检查。结果印证了李主任的判断:张阿姨在回忆近期事件和完成一些需要执行功能的操作时明显吃力,符合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表现。
“幸好来得及时。”李主任语气带着一丝欣慰,又转向小芸,目光恳切:“千万别被‘记得旧事’的表象麻痹了。记忆的堡垒由新旧砖石共同砌成——旧事如磐石般坚固,新事却如流沙般消逝,这恰恰是岁月最危险的预警。警惕的是那些‘新记忆’的悄然崩塌、判断力的微妙下滑、熟悉的路径在脚下突然变得陌生、或是性情在不经意间转变的迹象。”
小芸的心沉甸甸的。母亲能清晰地讲述几十年前教室里的阳光,却记不清早上是否吃过药;能准确说出老同事的名字,却在熟悉的街头失去了方向。这些鲜明的对比,残酷地撕碎了那个“记得往事就安全”的民间说法。原来疾病的阴影,早已悄然笼罩。
回家路上,小芸握着母亲的手。张阿姨忽然轻声说:“囡囡,妈老了,记性不行了,今天……是不是又让你担心了?” 这清醒的自知,反而让女儿心头一酸,也更坚定了她要科学应对的决心。
破除“记得往事就不会痴呆”的迷思至关重要。这错误认知如同一层温情的薄纱,遮盖了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真正发出的求救信号——短期记忆的快速溜走、计划执行能力的显著下降、时空感的错位迷航、情绪性格的悄然转变……这些无声的警示,远比“往事清晰”更能反映大脑真实的困境。
记忆的旧书册纵然完好,新篇章的笔迹却已凌乱模糊——这正是时间最残酷的提醒。关注家中长辈那些细微的“不对劲”,及时寻求专业评估,才是真正守护记忆之光的正道。切莫让“记得往事”的假象,成了延误干预的叹息之墙。
作者:上海市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王春莲 主治医师
王金德 副主任医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沪医谈心杂志主编:王金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