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615 篇文章
立秋节气预示着秋天的开始,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但常常是“秋已立,暑难消”。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意思是立秋后开始出现凉爽的偏北风,庄稼和草地在清晨出现凝结的露珠,秋蝉也在鸣叫。此时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气血从“夏长”转向“秋收”,正是调理生殖功能的黄金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对于渴望孕育新生命的夫妻来说,秋天,万物收获的季节,同样承载着“播种希望”的寓意。 天时地利 秋高气爽,气候宜人 在温度适宜,气候舒爽的季节,身体内的各种生理机能比较活跃。据研究显示,平均气温在13.6℃-23℃是受孕的最佳气候条件,这也是春、秋两季自然条件给孕妇创造的优越条件。 此时夜间睡眠质量也高,备孕夫妻的休息时间能够得到保证。在这种舒适的条件下,身体的生理条件均有可能呈现最佳状态。果真是“天赐良机”呢! 同样,2020年有研究显示夫妻备孕的最佳时期应该是深秋和初冬,并发表在Human Reproduction 杂志。 果蔬丰富 秋季是新鲜果蔬的丰收季节,不仅口味众多,还带来丰富的营养,有助于备孕。水果如苹果,香蕉,橘子,猕猴桃,葡萄等;蔬菜如菜花、菠菜、莲藕、胡萝卜、南瓜、豆芽等。这些食物富含叶酸、维C、铁、钙等关键营养素。 人和 气血旺盛 《黄帝内经》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因此,春秋两季正是气血最旺盛的时候,立秋开始,气血由外向里走,所以有秋收之实,是青年夫妇备孕的好时节。 女性激素水平更趋稳定 研究显示秋季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更趋稳定,为备孕提供了理想的生理条件。 男性精子活力强劲 另一项美国研究中,通过对患不育症的男子在32个月中的精液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男性精子质量与季节有关,其中秋季精子活力最强。 立秋备孕,助你“孕”气升腾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立秋备孕要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有节,少辛增酸,滋阴润肺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秋气通于肺,秋季养生重在养肺。酸性食物能收敛肺气,辛味会发散肺气。葱、姜、蒜、韭菜、辣椒、胡椒粉等为辛味食物,应当少吃。可适当吃乌梅、山楂、橄榄、葡萄、苹果、柚子、石榴等为酸性食物,能收敛肺气、保养肝脏。秋季燥邪当道,易伤津液,梨、蜂蜜、百合、银耳等滋阴润肺的食物亦可多吃。少量食用偏温补的牛羊肉、板栗等,以免食积动火,内伤阴液。 起居有度,早睡早起,春捂秋冻 《黄帝内经》有言:“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起可调畅肺气。宜晚上10点半前休息,早上6点到6点半起床,这样有益于“秋收”。“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立秋后,盛夏余热未消,白天依然炎热,有“秋老虎”之称;夜晚较为凉爽,早晚温差大。气温虽有下降,但不应立马添衣加裤,要“薄衣御寒”,尽可能晚一点增衣,增强自身抵抗力。但体弱者不要盲目追求“春捂秋冻”,以免受凉引发疾病。 宜动又宜静,以动防乏,微汗为宜 立秋后,运动养生要以保养、内守阴气为主旨,不宜做运动量太大的项目,以防汗液流失,阳气伤耗,以致阳损及阴。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但总的来说,秋季天气凉爽,适宜人们进行户外运动。 平时可简单地伸个懒腰或进行深呼吸和扩胸运动,以疏通经络、补肺益气,有很好的“解秋乏”效果。或约上三五好友登高望远,愉悦身心。体质虚弱者可选择临近中午或下午阳光充足时活动。 “一场秋雨一场凉”,随着秋天气候逐渐变凉,人的血液循环等生理功能相对趋向减弱,所以要适当增加运动量,以加强心肺功能,抗御寒冷。既宜动又宜静,是秋季运动养生的时令特点,而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进行传统功法的习练。比如练习八段锦,其根本就是恢复身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也就是中医学里提倡的“阴平阳秘”“和”的状态,同时也研究显示八段锦可以改善卵巢功能,促进盆底血供。 情志有衡,避免悲忧,以笑宣肺 肺在志为忧,悲和忧易伤肺。故在秋季,悲忧情绪在肺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建议保持放松安静,乐观豁达,平和宽容,即稳定情绪,尽量避免忧郁悲伤。适当舒缓压力,不必过度克制,以顺应秋天的肃杀、阳气收敛的特点,提倡“笑一笑,百病消”。 艾灸关元,培元固本护阳气 古代有“立春灸气海,立秋灸关元”的说法。可以培元固本,收敛阳气,强身健体的功效。 取穴: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亦可自己按摩手法: 点按法:两手中指适当用力按揉此穴,每次按摩5分钟,早晚各1次。 摩腹法:双手叠加,按于关元穴所在区域,轻柔、顺时针打圈按摩。 酷热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最佳备孕时节。刘禹锡《秋词》咏叹:“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值此天地气交之时,把握立秋至霜降90天黄金期,以传统智慧结合现代科学,让生命如五谷丰登,生生不息。 作者: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中西医结合科 吴胜男 副主任医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知音中西杂志主编:吴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