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616 篇文章
在社交场合中,饮酒是常见的活动,关于喝酒的各种说法也层出不穷。当酒杯举起时,你是否注意过有人一沾酒就面红耳赤,而有人似乎能“千杯不醉”?社交场合中,“脸红说明能喝”“酒量越练越大” 的说法广为流传。这些说法是否科学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说起。 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这一过程依赖两种关键酶: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 乙醇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醛这是一种毒性为乙醇30倍的物质,它会刺激血管扩张,导致脸红、头痛等不适,还会损伤肝脏和胃黏膜。随后,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无害的乙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在东亚人群中,约50%的人体内存在一种名为ALDH2*2的基因突变,这使得他们的乙醛脱氢酶活性大幅下降,无法及时分解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当这类人饮酒时,乙醛会在体内迅速堆积,如同点燃血管的导火索——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形成 “亚洲脸红”,头痛、心悸等反应接踵而至。更危险的是,乙醛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Ⅰ类致癌物,会直接攻击DNA并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这类人群患食道癌的风险飙升12倍。因此,喝酒脸红并非酒量好的表现,而是代谢障碍的信号。反观饮酒不脸红者,这两种酶的活性可能均均高,代谢效率更高,表现出“酒量好”的假象。但需注意,肝脏代谢能力存在极限,过量饮酒仍会导致毒性累积。 那么,酒量能否能通过锻炼提高呢? 所谓的“酒量”可分为耐受能力和代谢能力。身体对酒精的耐受能力是可以通过长期饮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的。长期饮酒者可能会对酒精的作用产生适应,表现为在相同饮酒量下,身体的不适反应减轻,行为和意识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然而,这种耐受能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酒精代谢能力增强了。肝脏中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和数量主要由基因决定,后天的锻炼很难改变基因表达,也就是说,酒精代谢的速度并没有真正提高。 长期大量饮酒,即使身体对酒精的耐受能力提高了,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对身体的伤害仍然在持续。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导致肝脏损伤,如脂肪肝、肝硬化等,还会增加患癌症(如肝癌、食道癌等)的风险。此外,对酒精的耐受能力提高后,人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摄入更多的酒精,从而进一步加重身体的负担。例如,临床统计显示,长期酗酒者的日均酒精摄入量较初期普遍升高 40%-60%,进而加剧肝脏损伤进程。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将酒精列为Ⅰ类致癌物,且无安全摄入阈值。即使少量饮酒也会通过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累积危害。对于喝酒脸红者,乙醛清除速率慢60%-80%,更应严格戒酒。代谢正常者也需遵循“最小化摄入”原则:男性每日不超过20g酒精(约350ml啤酒),女性不超过10g。 总之,喝酒脸红并不代表酒量好,而是酒精代谢异常的表现;酒量在耐受能力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提升,但酒精代谢能力由基因决定,无法通过锻炼根本改变。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尽量减少饮酒,甚至不饮酒。科学研究揭示,酒精对人体的危害具有剂量依赖性,任何形式的“少量有益”说法均缺乏科学依据。树立理性的饮酒认知,主动规避酒精风险,才是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科 薄禄龙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麻醉与科普杂志主编:薄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