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603 篇文章
郭伯伯今年72岁,去年因脑梗导致左侧肢体无力,经过治疗病情基本稳定,在家以卧床休息为主,偶尔在家人的搀扶下下床走走。年初郭伯伯在床上翻身时突然感觉腰部剧痛,女儿陪同急诊送医院后确诊为腰椎骨折。郭伯伯和家人百思不得其解,不受伤怎么也会骨折? 在就医过程中他们了解到:这种轻微受力就发生的骨折,又叫脆性骨折,多集中在老年群体,和骨质疏松密切相关。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病,对骨骼的承重能力、强度造成影响。郭伯伯因为脑梗后长期卧床,导致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症。 卧床和骨质疏松有什么关联呢?研究发现,卧床后每周将丢失全身骨量的0.9%,相当于1年的“生理性骨丢失量”。这是因为卧床后肌肉萎缩、骨骼缺乏运动的力学刺激,骨骼“用进废退”,出现骨流失加速。长期卧床将导致大量骨质流失,骨骼强度降低,即使恢复活动,也往往难以恢复到以前的骨量水平。长期卧床,跌倒风险也大大增加,更容易发生骨折。因此,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减少骨流失和尽快脱离卧床状态,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尤为重要。 医生给予了一些建议,郭伯伯的家人开始实施一系列预防措施,包括定时协助下床运动、营养的补充、寻求专业的康复训练等,并积极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经过努力,郭伯伯的骨密度指标趋于稳定,肌肉萎缩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再次骨折的风险大大降低。 以下是医生给予郭伯伯及家人的一些建议: 1.合理饮食,补充营养物质 增加钙摄入,补充维生素D,保持蛋白质摄入。 2.适当活动,增强骨骼强度 积极地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床上锻炼,如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并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下床活动时间,甚至进行轻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稳定骨密度和提高心肺功能。 3.预防跌倒,创造安全环境 下床时穿防滑鞋,保持居住环境整洁,清理地面上的障碍物,避免滑倒和绊倒。在浴室、卧室等关键区域安装扶手,以便可随时支撑身体,保持平衡。 4.合理用药,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全面梳理了目前在使用的多种药物,知道了哪些药物可能会加重骨质疏松,哪些会增加跌倒风险,并加以注意。更重要的是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规范使用抗骨质疏松药!平时更加注重适量的钙和维生素D补充。 5.心理调节,保持积极心态 长期卧床可能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孤独和焦虑,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食欲和睡眠质量,影响骨骼健康。家人也更加注意对郭伯伯的陪伴和关心。 6.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方案 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定期复查,了解骨骼健康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希望郭伯伯的故事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长期卧床的老人是骨折的高危人群,但只要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相信可以有效降低骨折风险。通过合理的营养补充和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和日常护理,可以帮助长期卧床的老人维持骨骼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洁 指导:董健 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23DZ2300500、24DZ2305800,上海市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引领人才)KKPYL-2023-B04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椎求健康杂志主编:董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