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598 篇文章
说来也好笑,快40岁的人了,居然人生第一次哮喘发作了。 接受不了需要长期用药的现实,从查阅文献到搜索“小红书”,想要查找到可以治愈的“秘方”,当然结果是徒劳的。一次复查,跟医生吐槽了一下,难道就只能天天用药了嘛?医生回了一句“哎呀,那你不也是天天要吃饭的嘛,别纠结啦”。一下子就释然了,是啊,就把药当饭吃呗,吃饭是为了健康,吃药也是。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医学领域的经典名言在2025年的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当基因编辑技术能改写生命密码,当AI诊疗系统可预测疾病轨迹,医学最本真的力量,仍藏在那句带着体温的叮嘱里。 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3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将语言置于首位。在他看来,医生的语言具有神奇的魔力,既能救人于危难,也可能因不当表述而伤人。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中“问”便是通过语言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信息,为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依据。这充分说明,从古代开始,语言就已经成为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连接医生与患者的桥梁。 在临床治疗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语言沟通至关重要。一句温暖的话语,能像阳光一样照亮患者的心灵,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一句不当的言语,则可能如冰冷的寒风,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伤害,影响治疗效果。 医生作为医疗过程中的主导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要学会倾听,给予患者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打断、不评判,通过倾听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担忧,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患者及家属在医疗过程中也应该积极与医生沟通。就诊时,可以如实向医生陈述自己的病情、症状、既往病史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及家属也要尊重医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治疗。 语言,这剂贴心的良药,在医学领域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跨越了生理与心理的界限,连接着医生与患者的心灵。让我们善用语言的力量,在医疗过程中传递温暖与关爱,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让医学充满人文的温度。 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朱建辉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辉常说杂志主编:朱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