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是历史上公认的战国时期的一位神医。魏文王与他之间曾经有过一次对话……
问
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答
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问
可得闻邪?
答
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这段对话大致意思如下:
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善治未病之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而我们家人对他推崇备至。”

“中兄善治欲病之病,于病情初起时,他给予治疗,好像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本乡里有名气。”

“而我善治已病之病,因为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开方用药的本事很大,所以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由此可见,中国在2500年前就已经产生了“上医”、“中医”和“下医”的思想。当代名医陆广莘先生也曾说过:“上工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工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工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
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工”属于养生学,“中工”属于保健学,或叫做预防医学,“下工”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这说明了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性,等到病情严重以后再去寻找医生治疗往往已经到了劳财伤身的地步了。
高明的医生更应注重疾病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高明的医生更要参与医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
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要预防疾病发生,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减轻国家医疗负担。
医学科普促进了疾病的早诊早治,新形势下的医学科普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要求,要多学科联合、多学科交叉,共同开发资源,整合国内外优秀成果,促进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