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穴位埋线:藏在经络里的“女性生殖健康管家“

作者:吴胜男    2025-04-14原创标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437 篇文章

门诊经常会有患者问,“吴医生,我的卵巢功能不好、取卵数越来越少,我又住得远,我该怎么办啊?”“吴医生,我的子宫内膜太薄了,我要上班,不能经常来针灸,我可以怎么调理呢?”“吴医生,我太胖了,医生说我有胰岛素抵抗,自己减肥太难了,你有什么办法吗?”“吴医生,我小肚子经常痛,医生说是慢性盆腔炎,用了各种办法都没有效果,你能治吗?

 

图片10.png

大家可能都知道,针灸、中药可以调理卵巢功能、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减肥,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治疗方式又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当你遇上这些难缠的"妇科钉子户",有一项古老又时髦的中医技术正悄然走红——穴位埋线,就像给身体请了个24小时值班的健康管家。

 

什么是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针灸界的"超长待机版",这个听起来像在身体里"种"东西的技术,其实是针灸的PLUS版本。简单来说,就是将可吸收的医用线体精准地植入特定穴位。这些线体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健康使者,在接下来的2周内,持续温和地刺激穴位,就像给身体发送健康信号。想象一下,关元穴里住着个勤劳的小园丁,三阴交上绑着个智能按摩器,任督二脉间架起了隐形高架桥,这才是真正的"躺平式养生"!通过这种刺激,身体的内分泌得到调节,气血循环也改善了。这是一种“一次操作,长效调理”的绿色疗法,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身体就慢慢恢复健康啦~

 

穴位埋线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在试管过程中,很多姐妹会遇到窦卵泡数少、获卵率低的情况。好不容易取到几个卵,结果质量不好,又配不成胚胎。其实现代研究表明穴位埋线针对卵巢功能下降者,可通过调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的功能,调节生殖内分泌、缓解患者焦虑水平、调节卵巢局部微环境综合改善卵巢功能,配合促排卵用药,提高卵子质量。我们知道卵巢中的卵泡的发育需要经历至少85天时间,即3个月,所以我们建议如果有卵巢功能下降的朋友,尽量在促排卵药物使用以前进行治疗,如果时间允许,建议在进周促排取卵前2-3个月。

 

穴位埋线与薄型子宫内膜

如果我们把受精卵比作种子,那内膜就是土壤,土壤在受精卵发育成熟的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重度宫腔粘连的姐妹,内膜很难涨上去。如果内膜太薄,一方面种子无法着床,无法扎根安家;其次即使是当下在内膜薄的地方定居成功,后期胚胎营养供应不足(内膜血供不足),也将会引起胚胎停育、流产、早产等。穴位埋线针对内膜薄者,可以改善子宫局部微循环和宫腔环境,减少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改善血液动力学,为子宫组织提供足够的血流供应,促进子宫内膜生长。

 

穴位埋线与肥胖

“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五月路人雷,六月伴侣没,七月被晒黑,八月待室内,九月更加肥!……”。这首打油诗对胖纸来说是十分忧伤了。除了审美和身体健康着想,我们需要减肥。同时做备孕过程中,超重或肥胖会导致对促排药物不敏感,增加用药;超重或肥胖男性的精子畸形率、精子碎片率、弱精率也会较普通男性增加;妊娠期出现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子代的心血管疾病、以及容易导致并发症。穴位埋线是利用可吸收线在体内长期刺激腧穴,刚柔并济刺激穴位,可从整体上对脏腑进行调节,降低食欲,增加局部新陈代谢,改善整体代谢,最终达到减肥的目的。

 

穴位埋线与慢性盆腔痛

慢性盆腔痛是指定位于盆腔的,包括腹壁、盆腔器官、会阴区域、腰骶部、臀部,持续6个月以上的非周期疼痛。造成慢性盆腔痛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淤血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本病病因较为复杂,中医认为是“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为两大病机,本质上是因实致虚、本虚标实。穴位埋线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活血化瘀等,对疼痛缓解具有较好效果。

 

为什么要选择穴位埋线?

1.长效温和

传统针灸的效果相对短暂,治疗频率需要一周2-3次,而穴位埋线可以24小时持续刺激穴位,可以每2周一次,疗效是传统针灸的5-8倍,给身体更持久的呵护。

2.个体定制

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穴位埋线会根据你的体质辨证选穴。像关元穴、带脉穴、子宫穴等这些经典穴位,会巧妙搭配,为你量身打造专属的备孕方案。

3.安全便捷

整个操作是微无创的,一次只需要几分钟左右,非常方便。而且使用的医用蛋白线体或高分子合成PDO材质线体可以自然吸收,不用担心有残留,安全又可靠。

4.协同增效

如果配合中药、耳穴、艾灸等其他疗法,还能进一步提升对妇科疾病的综合治疗效果,给你全方位的健康守护。

 

当然,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建议先到正规医院进行体质辨识。穴位埋线治疗就像给身体请了个私人管家,但千万别忘了你才是自己健康城堡的主人哦!


作者: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中西医结合科

吴胜男 副主任医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知音中西杂志主编:吴胜男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