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话说,缺啥补啥。脾胃虚弱的人经常食用猪肚,真的可以补脾胃吗?首选让我们认识一下什么是脾虚证。
脾虚证作为中医临床常见的脏腑疾病证候之一,主要以脾胃功能失调或减弱为主的全身性功能减弱的综合临床表现。与现代疾病谱相比较,多易出现在老年人群、消化道疾病、慢性疾病、大病久病后、围绝经期综合征、肿瘤放化疗后、内伤杂病及特殊体质的人群当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脏病证常以虚证最为多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通过结合现代医学手段从不同角度对脾虚证的实质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诸如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脾实质研究映射到了西医领域的多个系统中,这与中医的整体观是一致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分析,中医脾是免疫、内分泌、神经、血液、水盐代谢、能量转化、消化等多系统、多器官综合的功能单位。脾虚证是这些系统功能降低的综合表现,这为从整体观研究中医藏象学说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中医究脾胃虚寒之因, 柯氏谓“其来由有三: 有因表虚而风寒自外人者, 有因下虚而寒湿自下而上者, 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西医认为是损伤因子和胃黏膜防御机制之间的平衡的破坏,特别是胃黏膜屏障防御功能的破坏造成。主要有以下4个病因: 1.饮食寒温失调常易致脾胃病; 2.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饮酒; 3.长期疲劳; 4.情绪和压力。 临床脾虚根据病程、症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脾虚。 轻度脾虚 以气虚为主,表现为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中度脾虚 以脾之阳虚为主,表现为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量多色白,舌淡胖大苔白滑。 重度脾虚 以脾虚诸证为主并常常伴见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典型症状,表现为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形体消瘦或大肉脱消,更有久泻脱肛、胃腑下垂、子宫脱垂、各种慢性出血病证如尿血、便血、崩漏、衄血等等。 胡椒猪肚汤可以温中散寒,健脾止痛。用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属脾胃虚寒者,症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腹胀欲呕、四肢不温、形寒怕冷者。早在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养老食疗》,名曰:“猪肚补虚羸乏气力方”。 原料 胡椒9克,猪肚1个(约600克),蜜枣5枚。 做法 猪肚用生粉、盐擦洗内外,洗净。将胡椒放入猪肚内,用线缝合,与蜜枣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3小时,调味后,饮汤吃猪肚、蜜枣。 中医认为猪肚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补虚损,健脾胃。猪肚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磷、铁等。《本草经疏》曰:“猪肚,为补脾胃之要品。脾胃得补,则中气益,利自止矣……补益脾胃,则精血自生,虚劳自愈。”《中药大辞典》也指出,猪肚“补虚损,健脾胃。治虚劳羸弱、泄泻、下痢、消渴、小便频数、小儿疳积”。胡椒温中散寒、助消化、止痛,对胃寒所致的胃腹冷痛、肠鸣腹泻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小剂量能增进食欲,对胃口差、消化不良有治疗作用。蜜枣中含大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有补血、健胃、益肺、调胃之功能。 如果是属于阴虚内火重,湿热重的脾胃虚弱患者则不适合选用该方食疗,还需要脾胃科医生望闻问切,辨证施膳。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上工治未病杂志主编:方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