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083 篇文章
荨麻疹是夏季常发的皮肤疾病,花粉及过强的紫外线,均可能是荨麻疹的诱病因素。其临床表现为瘙痒、风团,偶尔伴有血管性水肿。每每发作,让人痒到怀疑人生。

那么,针对这种头疼的疾病,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又怎么用药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荨麻疹的知识吧!
根据有无明确的诱发因素,荨麻疹可以分为自发性荨麻疹和诱导性荨麻疹。根据发作时间,发作时间>6周则为慢性荨麻疹,≤6周则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患者60%-90%所患的荨麻疹种类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CSU好发于30岁以上青中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且超过30%的CSU患者可能患有合并症,例如抑郁、焦虑等。
诱导性荨麻疹分类及治疗

急性荨麻疹用药
患者必须先尽快筛选并去除病因,治疗用药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咪唑斯汀等。
伴腹痛腹泻或呼吸困难等症状,一般推荐静注或肌注泼尼松0.5mg/kg qd。
伴休克或喉头血管水肿,则须使用肾上腺素或糖皮质激素进行救治。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达标治疗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短期目标为12周症状达到有效控制(USA7评分≤6或UCT评分≥12);长期目标为6-12个月完全控制并长期保持在无症状状态(USA7评分=0或UCT评分=16)。
USA7评分表

UCT评分表

由于CSU病程较长,建议患者至少进行12个月的疾病长期管理和监测。UCT评分=16分,说明症状完全控制,继续维持该方案至少3-6个月后开始减量至停药;UCT评分为12-16分(不包含16分),则需和患者沟通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方案;UCT评分<12分,说明症状未控制,需升级用药方案。具体用药流程如下。

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期
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目前尚无怀孕期间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会导致婴儿出生缺陷的证据。
哺乳期
抗组胺药均可经乳液分泌,第一代抗组胺药会导致婴儿镇静、食欲降低等问题,故应避免使用。一般首选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儿童
6月以下患儿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慎用。
老年人
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老年患者的中枢不良反应会较为明显,存在安全隐患。
肝肾功能异常者
轻度受损患者可在监测条件下,治疗方案与普通患者相同。依巴斯汀、氯雷他定主要通过肝代谢,西替利嗪主要由肾脏代谢,若肝肾功能受损较为严重,可酌情减量或根据代谢类型换用其他代谢方式药物。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赵炎军 撰写
王建平 审核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药”安全保健康杂志主编:王建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