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893 篇文章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见是“黄灯”,就会联想到“警告,你该注意了”的意思。对于那些已经了解到自己可能处于糖尿病的黄灯期的人来说,这个小小的“黄灯”似乎也像是在对他们“提示”:高“糖”危险,莫闯“黄灯”,请赶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所谓糖尿病“黄灯期”,指的是由血糖慢慢升高,但还没到达糖尿病范畴之前,出现的一个“黄灯”状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糖尿病前期”。那么是否有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糖尿病前期呢?且让我们慢慢看。
糖尿病前期指的是“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
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1-7.0mmol/L(空腹血糖受损),口服葡萄糖耐量2小时后血糖7.8-11.1mmol/L(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前期标志着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高血糖的损害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就可以发生,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目前,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预估有1.48亿人,较糖尿病患者数量更为庞大。不到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4个糖尿病前期患者。2021年,全球约10.6%(5.41亿)成人患有糖耐量异常(IGT),约6.2%(3.19亿)患有空腹血糖受损(IFG)。到2045年,这些数字预计将分别增加11.4%(7.3亿)和6.9%(4.41亿)。因此,及时发现这一庞大人群并进行有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在我们所处的生活当中,到处充斥着“糖”的诱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倡导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天50克糖已经是普通人摄入的上限,但1罐可乐就含糖约37克。高糖时代,难以独善其身,但是甜食虽好,切勿过量。人体摄入的糖进入体内会被转化为葡萄糖,为人体供能,但是过量的甜食会使进入体内的糖分超过供能所需的量,多余的糖分会被转化为蛋白质,进而形成脂肪堆积在体内,引发肥胖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

相比于其他疾病,糖尿病的前期几乎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通过医学检验才能发现。这让人们很容易错过预防的窗口,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可视为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
1.有糖尿病前期史。
2.年龄≥40岁。
3.BMI≥24kg/m2和/或向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有糖尿病史。
5.缺乏体力活动者。
6.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7.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史的女性。
8.有黑棘皮病者。
9.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10.HDL-C<0.90mmol/L和/或 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者。
11.有ASCVD史。
12.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13.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一般认为,在发生发展至临床糖尿病以前,患者将经历长达10年左右的潜隐期,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就好比身体健康一路绿灯,糖尿病前期就是突然闪烁的黄灯,预示糖尿病就在前方,糖尿病即为红灯!幸而,糖尿病前期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对该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可使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降低58%,因此糖尿病前期也是血糖干预的最佳阶段。
那么如何进行干预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糖尿病前期干预的核心是有效使超重或肥胖者减轻体重,而减轻体重的关键是合理膳食和适度运动。
1.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制定适合自己的食谱,总热量中的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比例合理,减少米饭、馒头等主食的摄入量,以谷类食物为主,辅以高膳食纤维、低盐低糖低脂肪的多样化膳食。多吃青菜,尽量避免薯条、奶茶等高热量的食物和饮品。控制热量摄入(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 kCal)
2. 合理运动。
选择合理科学的运动方式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也是大有裨益的,一般情况下会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等。运动可以增加游离脂肪酸和改善骨骼肌线粒体功能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骨骼肌和肝脏的脂毒性,还可以增加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运动从轻度活动开始,根据个体的耐受能力逐渐增加活动量,每周至少运动5次,每次至少30分钟或每周至少150分钟中至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此外,运动虽好,也要注意安全。
3. 控制体重。
有研究报道,中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发病率已过50%,肥胖及超重是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是目前已知的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可逆转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应使体重至少降低7%或更多,如能达到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更好。

其他还包括:
1.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2.学会自我调整,放松心情,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3.戒烟限酒。
4.若饮食、运动干预无效,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当的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管理。糖尿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生活方式干预成本小、易操作、获益高。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定期监测血糖必不可少。同时,定期检查血糖、血压、肾功能、视力等指标也非常重要,以便及早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我们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促进身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也可以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增强面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决心。
友情提醒提示:糖尿病前期多无特殊不适,为谨防“暗箭伤人”,如在生活中有口干、饮多尿多、四肢乏力等情况,若有条件,应进行血糖自测或及时到医院就诊。
作者: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 陈昊洋
指导: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沈碧玉
部分参考来源: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等.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5):371-380.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J]. 中华内科杂志,2022,61(3):249-262.
4.Wang L , Peng W , Zhao Z , et al.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 2013-2018[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21(24):326.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科话未来杂志主编:沈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