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791 篇文章
一、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 )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近的肠系膜套入附近的肠腔内,形成绞窄性肠梗阻。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婴幼儿最多见,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2~3倍。季节和气候与发病率也有一定的关系,春季多见,可能与此时期小儿上呼吸道炎和腺病毒感染较多有关。夏、冬季次之,秋季相对少见。

二、肠套叠会有什么样的危险?
肠套叠的诊断具有时间性,延误诊断及治疗,常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宝宝发生肠套叠以后,要立即送医院治疗。否则,便会贻误病情,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肠壁发生环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
三、急性肠套叠是如何分类的?
①原发性肠套叠
约95%的肠套叠属于此种原发型。发生套叠的肠段及其邻近部分找不到明显器质性因素。
②继发性肠套叠
约5% ,多数是儿童,由于肠管有明显机械原因,如梅克尔憩室、肠息肉、肿瘤和腹部紫癜肠壁血肿等,牵引肠璧而发生肠套叠。
肠套叠按发病年龄又分为下列两类:婴儿肠套叠,年龄小于2岁,发病急骤,呈急性肠梗阻表现;儿童肠套叠,发病过程较缓慢,表现为亚急性肠梗阻。
四、肠套叠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①饮食结构改变。
②病毒感染。
③肠炎。
④回盲部解剖因素。
⑤其他可能因素。
五、急性肠套叠有哪些症状?

①阵发性哭闹
患儿突然哭闹不安,静止5~10分钟或数十分钟后再次发作。

②呕吐
频繁,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 ~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③便血
肠套叠时,肠系膜也被嵌入肠壁之间,出现严重血液循环障碍。套入的肠管壁血液回流困难,发生水肿,导致肠黏膜渗血,后者与肠黏液混合而成一种暗紫色凝冻状液体。

④腹部包块
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框移动,严重者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可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六、当怀疑是肠套叠时,要做什么检查来明确诊断?
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门诊首选的检查方法。

肠套叠典型的超声图像:腹腔内不均质混合回声团,包块形态规则,横切时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纵切﹑斜切时呈“套筒征”或“假肾征”。

②包括腹立位或卧位X线平片,空气灌肠或钡灌肠,以及腹部CT检查等。
腹立位X线平片:早期肠管充气减少,晚期呈肠梗阻征象。
空气灌肠或钡灌肠:空气、钡剂于套叠部位受阻、造影剂与套叠肠管交接部形成“杯型”及软组织包块影。

小肠型、结肠型的套入部即套头一般呈单一的弧形, 在气体衬托下呈杯口状(图示)
七、诊断明确后,要如何进行治疗?
在非手术疗法中有空气灌肠、钡灌肠和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法,其中空气灌肠复位已被长期广泛应用。
01
非手术疗法
空气灌肠
1、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的过程
先腹部透视观察有无梗阻、有无消化道穿孔,并注意小肠充气情况,便于和复位后进行对比。肛门放置Foley 管,初始压力为60mmHg,发现右上腹结肠有一杯口样影像,诊断为肠套叠。然后试行治疗性空气灌肠,逐渐增加压力,从80mmHg 逐渐到100mmHg ,肛门注入气体后即见肠套叠肿块影像,逐渐向回盲部退缩,直至完全消失,此时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中央突然隆起,大量气体进入回肠,说明肠套已复位。空气灌肠复位率可达95%以上。
还需作如下观察:①拔出气囊肛管后排出大量带有臭味的黏液血便和黄色粪水;②患儿很快入睡,无阵发哭闹及呕吐;③腹部平软,已触不到原有肿块;④口服活性炭0.5~1g,6 ~8小时由肛门排出黑色炭末。

2、空气灌肠的注意事项
①注气前先作腹部正侧位全面透视检查,了解肠全腹充气情况。
②诊断性空气灌肠注气压力为60mmHg,典型套叠影像可见套叠顶端致密软组织肿块呈半圆形,向远端结肠腔内突出,形成杯口影、钳状阴影、球形或杯形等。
③当肠套叠位于回盲部,气体到达该处时,常常可见到巨大的充盈缺损。
④肠套叠诊断明确后,如确定进行整复,可逐渐增加注气压力,从60mmHg , 80mmHg到100mmHg。
3、空气灌肠适应症
病程不超过48小时而全身情况尚好者。
4、空气灌肠的禁忌症
(1)病程超过48小时而全身情况显著不良者。
(2)高度腹胀,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疑有腹膜炎时。
(3)反复套叠,高度怀疑或已确诊为继发性肠套叠。
(4)小肠型肠套叠。
(5)空气灌肠时,逐步加压,从60mmHg ,80mmHg 到 100mmHg,套叠影不移动,形态不改变者,应放弃加压注气,进行手术治疗。
5、空气灌肠复位并发症以及处理
肠穿孔是空气灌肠最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透视下出现腹腔“闪光”现象,即空气突然出现充满整个腹腔,立位见膈下游离气体。拔出肛管无气体自肛门排出。由于大量气体进入腹腔,使腹腔压力徒然增加,导致膈肌上抬,腹腔内血液回流也减少,患儿迅即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病情突然恶化。
肠穿孔紧急处理方法:立即用注射器针头刺入剑突和脐之间部位,让大量进入腹腔内气体迅速排出。
钡灌肠

钡灌肠显示降结肠肠套叠
水压灌肠

水压灌肠的优势
①同时避免了患儿和医生的放射线照射,因肠套叠灌肠时间较长数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患儿和医生均暴露于大量射线下,对人体是极大的打击。
②水压灌肠更优于气压灌肠是因为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一旦气体压力超过病变肠管壁可耐受的压力,就可以产生爆炸性穿孔,迅速造成高压气腹,出现病情危象。
③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影像清晰,可以了解肠管的扩张程度和弹性;可显示肠套叠肿块被套入的阑尾、肠系膜和/或肿大淋巴结以及利用彩色多普勒测估肠套叠肿块内血流状况来判断是否有肠壁的缺血坏死情况,正确评估复位的可能性,可以清楚地观察肠套叠脱套的整个过程 。
④灌入的盐水在肠腔里形成盐水对照,更有利于发现肠管畸形、息肉等病变。
⑤温热的盐水进入肠腔对缺血、炎症反应的肠管起到理疗作用,复位成功放出盐水起到冲洗肠道的作用,减少毒素的吸收,术后发热、腹泻少,肠道功能很快恢复。
⑥彩超诊断肠套叠诊断率100%,较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诊断率明显增高,复位成功率高。
02
手术疗法

1、急性肠套叠手术适应证
①非手术疗法禁忌证的病例。
②应用非手术疗法复位失败的病例。
③小肠套叠。
④继发性肠套叠。
2、急性肠套叠手术前准备
①禁食水、胃肠减压。
②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③必要时采用退热、吸氧、备血。
3、手术注意事项
①开腹后显露肠套叠包块,如无肠坏死,用压挤法沿结肠框进行肠套叠整复。

②肠套叠复位后,要仔细检查肠管有无坏死,肠壁有无破裂,肠管本身有无器质性病变等,如无上述征象,将肠管纳入腹腔。

③如阑尾有轧伤,出现水肿和淤血时,可以将其切除。

④不能复位及肠坏死病例,应将坏死肠段切除行吻合术。
4、手术后并发症
①肠穿孔。
②高热抽搐。
③腹泻。
④肠套叠复发。
⑤其他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如肠粘连梗阻和切口裂开等。
八、肠套叠有哪些病理类型?
根据套入部最近端和鞘部最远端肠段部位将肠套叠分为以下类型:
(1)回盲型
回盲瓣为肠套叠的头部,为50%~60%。

(2)回结型
以距离回盲瓣几厘米到数十厘米回肠为起点,约30%。

(3)回回结型
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内,然后再整个套入结肠内,约占10% 。

(4)小肠型
小肠套入小肠,比较少见。

(5)结肠型
结肠套入结肠,也比较少见。

(6)多发型肠套叠
在肠管不同区域内有分开的两个、三个或更多的肠套叠。

九、肠套叠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1)细菌性痢疾
早期高热,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常规大量脓细胞;腹部无包块;B超无典型影像。但偶尔菌痢腹泻时,可引起肠套叠。
(2)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以腹泻为主,大便呈洗肉水样或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臭气味;高热,呕吐频繁,明显腹胀,严重者吐咖啡样物;全身情况较严重。
(3)过敏性紫癜
阵发性腹痛及呕吐,有腹泻或便血,有时因肠管水肿出血而增厚,可在右下腹触及肿块。双下肢出血性皮疹、膝关节和踝关节肿痛等,部分病例可有血尿。腹型紫癜可伴发肠套叠,B超或空气灌肠检查可协助诊断。
(4)梅克尔憩室出血
便血量往往很多,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出血时并无腹痛或仅有轻微腹痛。但梅克尔憩室也可引发肠套叠,多在手术中发现。
(5)蛔虫性肠梗阻
多见于幼儿及儿童,阵发性腹疼,有吐.便蛔虫史;腹部包块多在脐周呈条索状或面粉团样,压之可变形;腹部超声显示肠腔内蛔虫影像。
(6)直肠脱垂
少数晚期肠套叠,其套入部可以通过整个结肠由肛门脱出,容易误诊为直肠脱垂;直肠脱垂时,可以看到肠黏膜一直延续到肛门周围皮肤,而肠套叠时,在肛门口和脱出肠管之间有一条沟,通过此沟可以将手指伸入直肠内。
十、如何预防肠套叠?
平时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过饥过饱。添加辅食品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不擅自滥用驱虫药,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曾经患过肠套叠的婴幼儿,如遇不良因素作用,还有可能旧病复发。因此,如果出现肠套叠的"先兆"症状时,应立刻送往医院,千万不可大意。
作者:李立帜,男,主任医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访问学者,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肝胆学组委员,福建省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主持承担省、厅级科研课题6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及CSCD论文15篇。曾先后荣获2023年荣获福建省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2022年荣获福建省医学科技奖,2019年荣获中华医学会15届全国小儿外科医师手术视频大赛优秀奖,2018年荣获福建省立医院技术创新奖。
专业特长:小儿普外疾病的诊治(包括小儿胆总管囊肿,先天性巨结肠等)和小儿肿瘤外科(包括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等)。
研究方向:小儿微创外科和小儿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疫苗超人杂志主编:陈文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