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743 篇文章
一个妈妈带着孩子走进诊室,对着医生说:“医生,我孩子的下巴长了这个东西,还会流脓,反反复复好不了,这可怎么办呀?”
通过询问病史,我们了解到这位10岁小朋友在1年半前不慎摔倒,把下前牙磕断了,家长觉得孩子牙齿不痛就没管了,随着时间流逝,下巴就出现了一个包,这个包肿起来后就破溃流脓了,这才开始着急,到处问诊,最后来到了口腔科。经过医生的口腔专科检查,结合根尖片的影像学表现,这个“顽疾”被诊断为——牙源性皮瘘。

(口内左下中切牙冠折,髓腔暴露)
很多时候大家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以为脸上的包都来自于皮肤,过段时间或者吃点消炎药就会好,到最后发现症状得不到缓解,才不得已去医院就诊求治。如果接诊的是口腔科医生,可能会首先考虑是牙齿感染导致的颌面部皮瘘。但是换成皮肤科或者外科的医生,就未必会考虑到口腔问题,只是通过局部抗生素治疗或是手术切开引流来对症治疗,但是对于牙源性皮瘘,这种治疗治标不治本,炎症容易反复。这样不仅会耽误治疗,还会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影响。这种疾病究竟是何方神圣,如此让人捉摸不透,跟我们来一探究竟。
01何为颌面部皮瘘?
颌面部皮瘘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颌面部皮肤瘘口,常分为牙源性皮瘘、涎瘘、先天性皮瘘等,而牙源性皮瘘又是颌面部皮瘘中最常见的一种。在未仔细检查的情况下,极易误诊为面部疖肿。

02那牙齿的问题是怎样导致颌面部皮瘘呢?
口腔颌面部是一个整体,龋齿暴露并伴有细菌侵入牙髓,或是经久不愈的智齿冠周炎均会导致周围软组织和骨头存在长期的慢性炎症,随着时间增长,炎症破坏骨头并向外扩展,脓肿向外穿破,在肌肉附着比较薄的地方发生皮下脓肿。脓肿突破皮肤后,就会形成经久不愈的皮瘘。青少年发生牙源性皮瘘的概率较大,是因为青少年的颌骨还未发育完全,牙齿发育未完成,根尖孔较大,感染发展迅速,脓液易穿通骨板及皮肤形成皮瘘。
03如何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必不可少,积极寻找病源牙,仔细检查瘘管的部位及走向。必要时拍摄X线片等结合影像学表现来辅助诊断。

(根尖片提示左下中切牙根尖区大范围低密度影)
04如何治疗牙源性皮瘘?
治疗的关键是去除病因。由根尖周炎引起的皮瘘,通过对患牙进行彻底、严密的根管治疗,大多数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而因冠周炎、残根导致的皮瘘,在拔除患牙后,皮瘘可自行愈合。牙源性皮瘘如果不针对病因牙做相应的治疗,只做肉芽组织切除、皮瘘刮治是不会完全愈合的。


(患牙完善治疗,患者半个月后复诊,皮瘘处明显好转)
总结:牙源性皮瘘通过相应的口腔治疗,通常情况下可以得到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因此当出现颌面部皮瘘时,切勿忽视或过度紧张,应及时前往口腔科就诊。
作者: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
招轶,彭伟达 规培医师
指导老师:贾淑娟 副主任医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幸福银行杂志主编:贾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