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小寒大寒宫寒,艾灸帮你祛寒!

作者:吴雨笛    2024-01-30原创标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738 篇文章

 小寒大寒宫寒,艾灸帮你祛寒!

小寒大寒

一年最寒

然,寒不及宫寒!


图片23.png


一、“宫寒”是什么?


“宫”在中医学指的是的“胞宫”,泛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功能。


“宫寒”,全称是“子宫寒冷”,并不是说子宫腔内的温度低,而是指子宫及其相关功能呈一种严重低下的状态。


“宫寒”,分为先天和后天!

先天是由于自身脾肾阳虚,阳气不足以运化体内水湿之气,因而内寒积聚,寒凉之气继而停滞体内胞宫,导致宫寒。此寒多为“虚寒”。


后天则是由自然界寒邪(如贪凉、久居寒凉之地、夏吹冷空调等外寒)侵袭体内,寒凉之气停滞体内胞宫,导致宫寒。此寒多为“实寒”。


图片22.png


二、“宫寒”小自测


  • 经常气色很差、精力不济?

  • 经常痛经且小腹冷?

  • 白带清稀、多,闻起来有股异味?

  • 经期不是提前就是错后,且量少、颜色偏暗?

  • 经常怕冷或腰膝酸冷或手脚冰凉?

  • 照镜子时,舌苔又白又水滑?

  • 性趣不高,备孕久没动静?


你是否有以上大多数症状?如果是,那么你很可能属于“宫寒女”!


图片21.png


三、“宫寒”有哪些危害?


子宫是孕育生命的一个神奇场所,对女人来说,守护好子宫是健康的根本。如果女人不注意保护子宫,会出现子宫脱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宫颈癌等疾病。据统计,50%左右的妇科病都与子宫有关。


手脚冰凉

中医认为,气虚、血虚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血液量不足。宫寒的女性总会自觉手脚发凉,全身冰冷。天气寒凉或者冬天时加重。


冷暖交替膝盖痛

宫寒的女性更易受外在风寒侵袭,自觉膝盖疼痛。


皮肤变差

宫寒的女性易气血凝、血脉凝,因而易出现黑眼圈、色斑、爱出油等皮肤差的表现。


月经不调

在寒冷刺激下,盆腔血管过度收缩,血液流动受到影响,可排出的经血减少,甚至完全没有,因而表现为月经量少、推迟。“实寒者”伴月经多、色暗有块,“虚寒者”月经色淡质稀。部分女性可有白带清稀、量多。


尿频

因为寒冷会刺激子宫收缩,子宫的过度收缩会对膀胱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引起尿频。


肥胖

当寒气集聚肚脐及小腹时,身体会通过自我调节长出或者堆积大量脂肪在腹部来保温,因此会造成腹部的脂肪突出,从而导致肥胖。


难受孕

子宫寒冷会直接影响卵巢排卵,影响卵泡发育,导致子宫内膜正常脱落受到影响,出现子宫内膜过薄,影响受精卵的着床,从而影响受孕生育。


性冷淡

子宫寒冷导致阳气虚弱,气血循环不畅,会引发内分泌失调和妇科炎症,从而进一步影响情绪,出现性冷淡。


图片20.png


四、别慌,艾灸来祛寒!


艾灸是一种治疗宫寒疗效很好的外治法。艾草是温经散寒的良品,将其点燃,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补阳祛寒、暖宫健体的疗效。


图片19.png


气海

定位: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操作:距离皮肤2-3cm,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


图片18.png


关元

定位: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操作:距离皮肤2-3cm,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


图片17.png


神阙

定位:在脐区,脐中央。

操作:距离皮肤2-3cm,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


图片16.png


子宫

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

操作:距离皮肤2-3cm,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


图片15.png


肾俞

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操作:距离皮肤2-3cm,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也可以艾灸盒



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操作:距离皮肤2-3cm,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



五、注意事项


1.灸前、灸后多喝温开水;


2.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施灸,孕妇不宜施灸;


3.施灸过程中不宜随便改变体位以免烫;


4.灸后注意保暖,局部避风寒,饮食宜清淡;


5.灸后,若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


6.灸后,若出现小水泡,注意不擦破,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刺破水泡,放出或抽出水液,涂以龙胆紫,纱布包敷;


7.施灸时注意安全,防止艾火脱落,烧损皮肤、衣物。用过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铁筒内,以防复燃;


8.若发生晕灸,立即停止艾灸。头低平卧、休息、或饮温开水,重者掐按人中、内关、足三里即可;


9.在施灸治疗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请及时就医。


针灸与健康专栏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与康复学院

常小荣教授团队

作者:吴雨笛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医路诗心杂志主编:陈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