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727 篇文章
说起中医,常规的印象大概就是药铺、白胡子爷爷、白大褂、药很苦……好像离我们挺远的,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其实中医并不遥远,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存在于我们的常用语言中。 1、精气神 我们常常会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这样的寒暄:“您的精神可真好!”或者说“您的精气神可真好!”这个“精气神”其实就是中医的说法。 中医认为这个“精”和“气”都是构成人体是基本物质,精气足了,人的身体太会健康。神是人体外在表现,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情绪、眼神等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体现,比如说一个人眼睛很明亮,很有精神,常常用“炯炯有神”形容。 所以夸一个人“精气神可真好” 是一种很高的夸赞,因为代表这个人,身体好、状态好、言谈举止得体、思维敏捷…… 2、“走神”、“心不在焉”与“神不守舍”。 “走神”、“心不在焉”与“神不守舍”,都有注意力不集中,心思不集中的意思在里面,都是我们常用的词语,但是仔细琢磨,“心”和“神”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是不是令人费解? 这涉及到中医的一个说法—“心藏神”,说心这个器官呢,是心神居住的地方。这个“神”呢,是具有思考啊、专注啊这些功能的,可以控制注意力。比如老师在讲课,你在集中精神认真的听,我们就说“用心”了,而精神不集中,东想西想,我们就说他“走神”了。 3、大动肝火 大动肝火是“大怒”的意思。那为什么大怒叫“大动肝火”呢?中医认为肝这个器官的特点呢,就像春天一样,春天到了,花草树木开始发芽、生长、开花,是一种向上的,升发的景象。肝的功能呢,就具有这样向上的,升发的特性,但是升发太过,就会出现急躁易怒的症状,这种升发太过的现象呢,我们就称之为“肝火”。所以发怒就是“动肝火”,大怒就是“大动肝火”了。另外,中医认为发怒的时候,我们人体的气是向上冲的,极端的情况下,会出现气上冲得厉害,出现了头发向上竖起的现象,所以有个成语“怒发冲冠”就是形容极端愤怒。 4、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这个成语出自于一个典故,说春秋时代,晋景公得了重病,通过外交关系请到了一个秦国特别厉害的中医大夫。大夫还没赶到的时候,晋景公晚上做梦梦见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就是疾病的化身,一个小孩说“好害怕啊,怎么办?怎么办?那个很厉害的医生要来了?来了就要把我们消灭掉,我们该躲到哪里去啊?”另外一个小孩就说“我们在的这个地方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他就算看出来了又拿我们有什么办法?”果然,等这个医生来了,经过诊断后,对景公说,“你这个病已进膏肓了,这个地方啊,是任何医疗手段的效果都没办法抵达到的,没得治了。”疾病在“膏肓”这个位置,内服外治的作用都到达不了,所以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最后引申为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5、不茶不饭 不茶不饭就是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那么心事重重为什么会不思饮食呢? 人吃的东西、喝的水,从嘴巴进入之后,都会到脾胃,脾胃呢就会把这些东西变成营养,提供给身体。中医认为,思虑会损伤人体脾胃的功能,脾胃受损伤了,就会发信号给我们的大脑,说干活干不动了,接收不了从嘴巴进的东西,没办法把食物变成营养提供给你,大脑收到信号,就说那先别吃东西,就表现出茶不思饭不想的症状。 6、胆小怕事 胆小怕事是说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怕事这样的性格为什么用“胆小”形容呢? 因为中医讲胆具有“决断”的功能,一些惊吓呀、恐惧呀,胆都可以去支持人体去抵抗,胆气充足呢,就可以让人果断又勇敢。我们中医一本经典的书叫《黄帝内经》,就说勇敢的人,眼睛是深陷的,目光是坚定的,……胆强盛而饱满……;而怯懦的人呢,眼睛大但没有精神,目光惊慌不定,胆不满,垂吊无力…… 所以中医认为胆量的大小与身体的机能有一定关系的,通过锻炼身体,使身体气血充盈;通过锻炼内心,使内心强大(目光坚定是外在表现),可以使怯懦变成勇敢。 7、讳疾忌医 讳疾忌医原意是隐瞒疾病,害怕医治。比喻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害怕别人的批评教育,不愿改正。 这个成语有一个典故,说古代有一个叫扁鹊的神医,第一次看到蔡国的君主蔡桓公的时候,就告诉他说:你有病,但是这个病呢,位置还比较浅,病情还比较轻,如果不给你治疗啊,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病,不需要你给我看”。还转头跟别人说,“医生啊,就喜欢把人没病说成有病,到时候治好了就成了他的功劳了”。过一段时间,扁鹊看到蔡桓公,又说“你有病,而且疾病进展了”,蔡桓公满脸的不高兴,都不想搭理他。在过一段时间,扁鹊又和蔡桓公说:“你有病”,蔡桓公理都不理他……最后扁鹊看到蔡桓公就跑了,蔡桓公很奇怪,派人去问他,怎么你看到蔡桓公就跑呢?扁鹊解释道“我早和他说了有病,他不听,现在病入膏肓了,已经没得治了,我现在不跑更待何时啊?”果然没多久桓公就身上疼痛了,派人去找扁鹊,结果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蔡桓公最后不治身亡了。 8、刮骨疗毒 刮骨疗毒意思是刮去深至骨头的病灶,进行彻底治疗。常用于形容强大的勇气与决心。 这也是出自中医的一个典故,说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叫关羽的将军,曾经在打仗的时候,被弓箭射穿了右臂,伤口虽然长好了,但每到阴雨天的时候,骨头都会觉得特别的疼痛。当时有一个很厉害的医生叫华佗,就告诉关羽:“射中你的箭头是有毒的,这个毒已经深入骨髓了,想要彻底去除,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手臂肌肉给你切开,把骨头上的毒素给你刮掉”。关羽听了说:“你刮吧”。然后就让医生手术,转头和周围的将领聊天去了,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关羽都有说有笑,眉头都没皱一下。多么勇敢啊。 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都和中医有关:沁人心脾、安内攘外、悬壶济世、以毒攻毒、……,另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与中医相关呢? 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听到很多的关于中医的谚语,比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郎中开药方”、“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凉从脚下起,病从口中入”…… 中医传承了数千年,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语言中,像是一个亲切慈祥的爷爷,平淡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脑病科 游毅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老年医学科 杨玲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肺腑之言杂志主编: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