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解读早产宝宝的哭声

作者:陈菲    2017-10-19原创标识

收藏

分享一个早产宝宝的实例



男孩,32+5周,就诊时约校正月龄5个月。一入诊室,妈妈便开始讲起宝宝的各种哭,只要是醒着就要哭,必须得抱睡,只要一着穿就哭,晚上睡得晚,每晚11,12点睡,然后每小时醒一次,让妈妈,奶奶几近崩溃。


在成人的世界里,哭,有时是喜极而泣,但往往是痛苦的体验。在这位妈妈看来,这位早产宝宝,24小时不离手,只要醒来必定母乳吸吮伺候,宝宝睡觉时家人连大气也不敢喘,何以如此大哭特哭。

 

早产宝宝在没有会用语言表达前,哭就是他最直接表达自己的方式,是他的特殊语言。早产宝宝也需要话语权,需要充分的需求表达和情绪宣泄。我们应该尊重早产宝宝的哭声,耐心细致地揣摩早产宝宝的需求和感受,及时准确的做出回应是每个早产爸爸妈妈的必修课。


早产宝宝由于往往经历住院过程,神经系统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在刚出院期间,往往容易不合时宜的啼哭,而对于新手早产爸爸妈妈在担心早产的同时,往往缺乏应对早产宝宝哭泣的方法,有时甚至会有错误的回应方式:

 

回应过度


一听到早产宝宝的哭声,不假思索的冲过去,立马抱起,并且不断的念叨,不停地晃动。更有甚者,宝宝一哭,妈妈也会跟着流泪……


640 (23).jpg

 

早产宝宝身体的组织和器官发育尚不完善,神经系统对外界环境突然的刺激会不适应,特别是刚刚出院时,容易造成宝宝中枢神经紊乱,甚至会出现昏睡、反应迟钝、哭闹不止等异常症状。

 

而早产宝宝哭闹后被给予剧烈摇晃,其负责运动和平衡的神经容易收到刺激,它们会根据受到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应激反应,以适应这种突然的变化。如果早产经常受到剧烈摇晃,运动和平衡神经会因疲劳受到损伤,国外甚至有报道,因为家长过度摇晃造成孩子脑震荡,脊柱损伤的发生。

 

回避回应


相对于上述情况,有些早产宝宝的家长有时会做出截然相反的反应。这些爸爸妈妈认为早产宝宝刚出院,要做规矩,及时回应会宠坏孩子。因此任凭早产宝宝嚎啕大哭,也无动于衷


640 (24).jpg


听到早产宝宝频繁的哭声,会有急躁,继而冲着孩子或家人发脾气。要知道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比例是相当高的,而早产宝宝的妈妈是其中的高危人群。因此这些早产妈妈容易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譬如:早产宝宝哭地脸都发青了,家长还听之任之。

 

有研究证明


长时间哭泣会损害孩子发育中的大脑,容易导致缺氧,甚至造成血流的压力变化,加重早产宝宝娇嫩的心脏负担。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长时间啼哭的宝宝虽然最终会停下来,是因为他已筋疲力尽,不再对获得帮助抱有希望。这种失望、压抑的情绪会让孩子分泌一种“压抑激素”,不利于宝宝今后积极性格的养成。

 

因此如何给予早产宝宝哭声的正确回应,首先需要我们读懂这些早早们的哭声。

 

早产宝宝从母腹中提前来到这世界,在住院期间经历了一场“全程马拉松”,宝宝完胜出院,这其中除了新生儿科医生的高超医术以外,宝宝自身的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宝宝出院了,从医院的环境到家里的生长环境,暂不说环境温度,湿度,声音,体感舒适度的变化,单宝宝床就不一样,每日亲近的人也不尽相同,各种不同造就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早产宝宝努力去适应。


640 (25).jpg

 

早产宝宝的哭,是一种生理需要,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是一种与父母交流的方式。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读懂早产宝宝的需求,接纳早产宝宝的情绪,积极回应。


640 (26).jpg


读懂早产宝宝的需求,用轻声和缓的语气去解读,多数时候是早产宝宝饿了,及时回应说:宝宝饿了,想吃奶了;哦,宝宝饿了,妈妈给宝宝吃奶了,同时给予喂奶。如果是尿布湿了,及时但温和地对宝宝说:尿湿了不舒服,妈妈给宝宝换干净的尿布就舒服了,一边说一边更换,多重复几次。

 

有些早产宝宝会殷殷切切地哭,可能是求陪伴的哭了,这时可以第一时间来到宝宝身边和他说说话,抚摸身体或头部,拉拉小手,也可以给他聊聊天、唱唱歌。用你充满了父爱母爱的积极情绪去回应,传递对早产宝宝们满满的爱意。总之,根据早产宝宝的需要要及时给予相应的安抚。

 

在早产宝宝啼哭的时候,如果爸爸妈妈们总是能及时给予关爱,回应他生理和情绪的需求,会使早产宝宝信任他,对外界环境产生安全感,有助于生活节律的形成,亲子依恋关系的顺利产生,甚至是日后积极性格的养成。

 

有研究发现


在出生头几个月里,妈妈适当地回应早产宝宝的哭声,能帮助早产宝宝更快地追赶生长,这种益处不仅表现在体格上,还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这些早产宝宝长到18个月时,语言和认知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祝愿各位早产爸爸妈妈早日成功解读自家宝宝的哭声,帮助他快快地健康成长!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Hello,早到的天使杂志主编:陈菲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