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650 篇文章
山药作为药食两用的佳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自夏、商起就开始种植山药,明清以来逐渐应用为药材。 可你知道吗山药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山药最早记载于《山海经》,名为“藷藇”。在我国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名曰“薯蓣”,这是山药最初的名字,之后的医家也一直沿用这个名字。一直到了唐代,唐代宗李豫名讳中的“豫”与薯蓣的“蓣”发音相同,为避其名讳,薯蓣改名为薯药。后来到了宋代,宋英宗的名讳为赵曙,“曙”又跟“薯”发音一样,薯药又一次改名了,改成了山药,山药一词就这样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本草典籍 山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属于上品,功效有“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本草纲目》概括山药具有“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的功效。简而言之,山药具有调节肠胃功能,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 产地 山药现在全国各地都有栽培,其中久负盛名的怀山药道地产地在河南焦作地区的温县、武陟、博爱、沁阳等地(旧属怀庆府),当地出产的山药质量最佳,怀山药与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怀地黄并称为“四大怀药”。 功效与药理作用 《中国药典》载山药性甘味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是中医常用的一味健脾补气良药,用于治疗慢性腹泻,食少,体倦,虚劳咳嗽,急慢性肾炎,糖尿病,甲状腺机进,妇女带下等病症。汉代医圣张仲景首创的调理脾胃、气血双补、内外兼治的薯蓣丸,就是以山药为主制成的。北宋钱乙创制的“六味地黄丸”也是用山药佐地黄而流传至今。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药具有降血糖、降血脂、调整胃肠功能、抗氧化及抗衰老、调节免疫功能、调节酸碱平衡、抗肿瘤、抗突变活性、抗刺激、麻醉镇痛、消炎抑菌、生肌等作用。 药食两用 山药不仅药用价值很大,而且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食物,口感细腻,味道香甜,常常作为药膳的主食材。 山药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多糖、尿囊素、胆碱、甾醇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和一些微量元素。其中山药多糖是目前公认的山药主要有效成分,多糖在山药中含量较多,且活性较高,应该是山药具有补益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食用方法 健脾胃、补气血——山药粥 食材:山药、枸杞、大米 大米洗净放入锅中,山药去皮切块,放入山药,加水与大米共煮粥,熬制黏稠,加入几颗枸杞。 补中益气又美颜——山药蒸红枣 食材:山药、红枣、糖桂花 山药去皮切块,红枣去核,山药、红枣摆盘,水烧开上蒸笼,中火蒸20分钟,食用前淋上糖桂花。 注意事项 山药养阴助湿,又有收敛作用,所以湿盛中满者,不宜食用。 山药虽有降糖作用,但糖尿病患者不可多食。山药淀粉含量较高,如果过多食用反而不会降低血糖,反而会导致血糖升高。 山药皮中的黏液质里含有生物碱,有些人接触会引起过敏,皮肤瘙痒。 本文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编者:张叶琪 责编:姚俊 张叶琪 审核:谢东浩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 作者简介 张叶琪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药剂科,主管中药师,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上海市医药临床培训中心举办的传统中药饮片鉴别与炮制人员传承培训;多次参与市级、区级中医药科普项目。在工作中,坚持“加强药品管理,保证药品质量安全”的理念,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本草光华杂志主编:谢东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