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634 篇文章
文/李森 首都儿科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免疫学研究室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身边的“小胖墩儿”也越来越多了。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我国6岁以下孩子中每10人就有一人体重超标,6~17岁孩子中每5人就有1人体重超标。虽然在传统喂养观念中,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应该吃得多长得胖才健康。但其实肥胖也是一种病,不但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有可能导致成年后肥胖,增加将来患各种慢性疾病的风险。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肥胖的判别标准也不同于成人。根据2022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对于年龄小于2岁的婴幼儿,建议参考相同年龄、相同性别和相同身长孩子的平均体重,大于平均体重两个标准差的判定为“超重”,大于平均体重三个标准差的判定为“肥胖”;对于年龄大于2岁的孩子,建议使用体重指数来诊断,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²(m²),其中2~5岁的孩子可以参考《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超重、肥胖的标准,6~18岁孩子可以参考《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中超重、肥胖的标准:18岁以后可以参考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分别以体重指数24 kg/m²和28 kg/m²作为超重、肥胖标准。孩子肥胖的危害不容忽视。肥胖不但会影响孩子的运动能力,引起运动受限和关节压迫等身体机能问题,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导致孩子个子矮小和性发育异常等生长发育问题,一些过度肥胖的孩子还会伴有呼吸睡眠暂停,严重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此外,孩子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肥胖可能影响孩子自尊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建立,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长期肥胖的孩子还容易出现血糖、血脂异常及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元素缺乏的问题,肥胖的孩子还更容易患高血压、2型糖尿病、哮喘和心脏病等疾病。此外,肥胖孩子成年后,仍有很大的概率体重超标,进一步增加了孩子成年后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超重和肥胖的孩子数量急剧增多更多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早在孕期孕妈的过度增重就可能增加孩子发生肥胖的风险,哺乳期母乳喂养时间过短也可能增加孩子肥胖发生的可能。此外,食物多样性不足、食物脂肪含量或能量密度过高、过量饮用含糖饮料等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吃早餐、频繁在外就餐、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缺乏体育运动、久坐和观看视频时间过长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增加孩子肥胖的风险。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为孩子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并做好记录。根据《中国儿童代谢健康型肥胖定义与筛查专家共识》,对于小于2岁的婴幼儿,如果体重指数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并明显超越生长曲线,就建议到儿科就诊,筛查与肥胖相关的遗传或内分泌疾病;对于2~10岁的孩子,如果体重指数连续两年都超过95%的同龄、同性别孩子,建议家长排查纠正孩子的不当生活饮食习惯的同时及时就诊。若孩子在超重、肥胖外还伴有诸如智力发育异常、身材矮小、发育迟缓、头疼、视野缺损、黑棘皮、紫纹和第二性征发育异常等表现,建议就医进一步筛查继发性肥胖。此外,由于10~18岁的肥胖孩子如果出现代谢异常则会显著增加成年后慢性病患病风险,因此建议该年龄段体重持续超标的孩子定期到医院筛查血糖、血脂等项目,如发现异常建议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及时纠正代谢紊乱。目前临床上针对孩子肥胖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心理行为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代谢减重手术等。由于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在控制孩子肥胖发展的同时,还要保证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家长一定不要盲目轻信减肥产品广告,更不能滥用保健品和药物。对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的孩子或因肥胖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孩子,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正规治疗。

孩子一旦发生肥胖,要减轻体重是很困难的,让孩子远离肥胖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肥胖的预防。孩子肥胖的预防应当从母亲孕产期开始,建议孕妈注意控制体重,避免增重过多,减少巨大儿情况的发生。孩子出生后,提倡母乳喂养,建议母乳喂养至少满6个月,并合理添加辅食,注意营养均衡,2岁以下孩子不建议吃额外添加糖的食物。饮食结构方面,给孩子的食物搭配应该注重多样性,合理摄入谷类食物、肉类、蔬菜、水果、坚果、豆制品、奶及其制品等,特别要保证孩子对没有经过深度加工的全谷物食物的摄入。烹饪方法方面,提倡采用蒸、煮、炖等健康烹饪方法,减少油炸烧烤等不健康的烹饪方式,同时控制油、盐、糖的使用量。饮食习惯方面,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养成科学饮食习惯,多在家吃饭,少在外吃饭,并做到规律进餐,尤其要让孩子吃好早餐;家长还应注意培养孩子吃饭的专注力,避免边看手机、电视边吃饭。生活习惯方面,家长应该积极培养孩子从小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对于6岁以上的学龄孩子也要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以有氧运动为主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并注意把孩子每天看电视、玩游戏等久坐行为严格控制在2小时之内,同时要保证孩子良好的睡眠环境和充足的睡眠时间。此外家长还应注意规律监测孩子的各项身体指标,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体检,评估孩子有没有超重或肥胖,做到肥胖的早发现、早干预。总之,孩子的体重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长应该主动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提高育儿素养,做好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生的活习惯,让孩子远离肥胖,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李森
医学博士
首都儿科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免疫学研究室 助理研究员
专业特长
儿童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干预预防研究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