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凶险的“川崎病”

作者:夏乐敏    2023-08-22原创标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496 篇文章

危情一刻


2016年9月底,刚出生仅仅2个月的福州男婴小凯(化名)连续高烧10天不退,眼球涨红得跟兔眼似的,舌头肿胀如杨梅一般,宝宝的父母当时认为小孩罹患了感冒,辗转多家医院就诊无果,最后送到了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抢救。经医生最后诊断,小凯得的是凶险的


图片31.png


川崎病,已继发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脓毒血症以及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若不及时救治,及其有可能猝死。


何谓“川崎病”


川崎病又叫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于1967年首次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该疾病。本病是一类以全身血管炎为重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通常5岁以下婴幼儿为高发人群,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相对比较少见。临床一般表现为发热、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皮疹、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因为本病可诱发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高达20%~25%。


“川崎病”有哪些表现


临床多以高热(39℃以上)为最开始表现,热程一般为5天以上,通常为一、二周,有的热退一、二天又会升高,热程长的可持续三、四周,退热药仅可短暂稍降体温。发热数天后掌跖面红肿疼痛,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态无异常,面部四肢亦可有,不痒、无疱疹或结痂。发热数天后会出现两侧眼结膜充血,以球结膜最严重,仅少数可并发化脓性结膜炎,用裂隙灯可能会检查到前虹膜睫状体炎。唇面红肿、干燥及皲裂,甚至会引起出血;


舌头常呈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但无溃疡。


此外,部分病患早期有一侧或者双侧淋巴结肿大,非化脓性,数天后消退,有时肿胀波及颌下,甚至可能误诊为腮腺炎,淋巴结肿大仅限于颈部前三角,不痛,波及其他部位很少。


病程第二周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手、足部脱皮,多从甲床移行处开始,部分可先表现为肛周脱屑。


“川崎病”治疗及预后


急性期的治疗包括口服阿司匹林、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使用激素等。


本病预后大部分比较好,大多患儿可自行恢复,但约5%~9%的川崎病患儿可出现冠状动脉并发症。由于冠状动脉瘤破裂、血栓闭塞、心肌炎疑惑心肌梗死而死亡。目前死亡率已下降至1%以下,约2%左右可能复发。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项目编号:B202117)


作者: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

医学博士 夏乐敏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踏"血"无痕杂志主编:夏乐敏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