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131 篇文章
“大脚骨”是老百姓通俗的叫法,其实际上就是我们医学上所说的“拇外翻畸形”,在骨科门诊每天都可以见到,医学上指拇趾向外倾斜大于生理角度15度的一种畸形症状。 “大脚骨”(拇外翻)产生的相关因素 其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①遗传因素 ②穿鞋因素 ③扁平足等足部疾病的影响 1、遗传因素也就是先天因素了,家里老人或者上辈老人中有大脚骨,自己出生的时候脚部大拇趾的地方相对其他人就比较突出,这部分人往往在20岁之前就已出现拇外翻。 2、穿鞋和生活习惯因素 也就是后天因素,日常生活中穿着尖头鞋或高跟鞋是引起拇外翻的外在原因。穿高跟鞋、尖头鞋时,足前部被挤入一个狭小的三角形区域,坚硬的鞋面可迫使拇趾外翻;尤其是穿着不合适的鞋子或尖瘦高跟鞋的情况下长时间行走、运动,极易导致该病;严重时会挤压足的第2趾,且拇趾跖趾关节内侧皮肤会因鞋的长期摩擦出现红肿发炎的现象。出现拇趾外翻的情况主要以女性居多,因为女性大多喜欢穿高跟鞋,患拇趾外翻的概率会大于男性。 图示显示穿高跟鞋后前足挤压致拇外翻 3、足部疾病的影响,如扁平足、拇趾旋前、肌肉张力不平衡等,可导致拇外翻。其中,扁平足畸形系因可造成筋膜、肌肉张力失衡,导致第一跖趾关节不稳定,最终造成拇趾外翻;此外风湿性疾病、神经肌肉性病变、创伤等也可导致拇外翻。 大脚骨的主要病因是位于大拇趾底部的关节脱位,造成跖趾关节向里突出,大拇趾往外侧歪斜,除了会挤压到其他脚趾,还容易因穿鞋而产生磨擦造成大拇趾关节内侧或背侧肿胀发炎,而突出骨的外侧也容易形成厚皮及滑囊,造成脚趾永久变形,疼痛也就伴随而来。 拇外翻的常见外观及症状如下 1、足拇趾外翻畸形,局部疼痛、影响行走,出现囊炎,局部可溃烂、感染。 2、足拇趾外翻、旋转畸形。严重的更会令大脚趾可能与第二脚趾重叠骑跨,第二趾朝背面挤出,形成锤状趾。前足变宽。 3、第二、三跖骨头跖面皮肤因负重加大,脚底出现厚厚的皮茧,形成胼胝。 4、跖趾关节突出部皮肤增厚,甚至红肿产生足拇囊炎。 图示拇囊炎和足底胼胝体形成 拇外翻时脚部疼痛轻重与畸形程度并不成比例,有时脚拇指畸形严重,疼痛却不明显。但大多数畸形严重的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拇外翻疼痛主要是因为跖骨头的突出部分,长期受鞋帮的挤压、摩擦,使得局部皮肤增厚、骨质增生,并可在该处皮下产生滑囊、滑囊炎,引起红肿、疼痛。另外,第二脚趾向脚背方向突起,经常摩擦出现鸡眼等问题,也会引起疼痛。 大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拇外翻的发生或者减缓拇外翻的进展呢? 第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意保持拇趾关节的正常力线结构,不要穿高跟尖头鞋,要选择比较宽松舒适的鞋袜,避免拇趾关节长期处于被挤压的状态。 第二,要适当的锻炼足底部肌肉以及拇趾关节内侧的肌肉,提高局部的稳定性,对拇趾关节要适当的牵拉。 第三,如果有出现拇趾关节炎或者局部肌肉软组织的损伤,需要积极的治疗,防止后期出现关节的结构改变。 图示选择宽头鞋可以有效避免大脚骨的发生 已经出现拇外翻畸形了该怎么办? 首先建议到正规医院的骨科或者足踝外科就诊进行相关评估,确定治疗方案。 一、保守治疗 如果畸形轻,症状不重者,可进行保守治疗。可使用硅胶分趾垫或分趾鞋袜、外翻矫形器、矫形鞋或平足鞋垫进行矫正。建议穿着较宽松的或露趾的鞋子,以减少对突起的摩擦,避免畸形的进一步加重。在鞋内放置软垫可以减轻足底疼痛区域的压力。应用拇外翻垫、夜用夹板及足趾间垫可能暂时缓解疼痛,延缓畸形进展。还可以进行理疗、热敷等。 图示常见的拇外翻矫形器 二、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疼痛及畸形严重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拇外翻的手术治疗,目前已经报道的有两百多种手术方法,但可以将他们大体上归为四类。 第一类,就是软组织类的手术。轻、中度的拇外翻,第一、第二跖骨夹角小于15°时,可采用拇收肌腱切断或切除。拇收肌腱断端移位至跖骨头颈部外侧。它的主要原理就是切断或者改变这种引起拇外翻的这些肌肉的附着点。通过改变这种持续的肌肉牵拉的因素而达到一个矫正的效果,同时还需要伴随这种关节囊或者韧带的松紧和拉紧而达到一个软组织的平衡。 第二类,就是骨切除或截骨矫形类的手术。如果第一、第二跖骨夹角大于15°,一般更多采用第一跖骨干或基底截骨术,跖骨头内侧骨赘切除,跖骨头外移纠正足部力线。多需要同时实行软组织手术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第三类,关节融合术。就是第一跖趾关节的这种融合术。也就是因为疼痛较重的情况下,或者已经有了骨性关节炎的情况下,可以做这种关节的融合手术。 第四类,就是目前比较流行这种微创的手术。也就是采取小切口有限的这种损伤,来达到一个矫形目的。缺点是复发的概率较截骨矫形高。 拇外翻的术后康复怎么做? 在拇外翻手术完成后,术后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康复做的好不仅能够有效防止关节发生粘连的情况,而且还会使足趾变得更加灵活,有利于促进术后的恢复效果。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在术后3天内,可穿上前足减重支具鞋进行适当的训练,比如:每天对患侧进行4~6次的踝关节伸屈活动或直腿抬高活动,每次活动的时间维持在3~5分钟即可。 在术后的2周时间里,可根据实际情况做拇趾主动伸屈活动。在疼痛允许及内固定稳定的情况下,还可以尝试下地负重走动。 在术后的3~4周时间里,可对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度进行重点训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练习要在疼痛允许的条件下进行。随着关节活动度的不断增大,即可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关节外科 郭庆华 主治医师 延伸阅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谈"骨"论"筋"杂志主编:居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