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生命的守护者

作者:周国忠    2017-09-21原创标识

收藏

我的初心


与很多人不同,我学医是自愿的,或者说学医就是我儿时的梦想。


小时候,我是一个人见人厌的“熊孩子”,整天惹事生非,连邻村的小狗见了我都要绕道走。


我曾经半夜游过小河去偷西瓜,吃完后再游回来,故意对着河对岸的瓜棚大喊:“喂!你们是怎么看守瓜地的?西瓜被人偷了还睡得像死猪一样!”等守瓜人发现时,我才得意地开溜。


当然,也有不走运的时候,有一次翻过两米多高的栅栏去偷桔子,被看园子的大爷拎着火枪一路追到我家,结果被父亲揍得屁股开花。


上六年级那年,我从大树约三四米高处坠落。等我醒来的时候,浑身像散了架似的疼痛,有同学大喊:“呀!你的腿怎么还能拐弯呢?”


我勉强坐起身,抬起我的右小腿,发现有半截明显向外弯折。我将它重新折了回来,但它不听话地又折向了内侧。我像这样变魔术似的摆弄着我的小腿,只有麻木感,没有丝毫的疼痛感。


有同学说:“哎呦!你的小腿已经断了,就不要再掰来掰去的好吧!”


“断了?这不还连在我身上吗?”还没等我想明白,我就被几个好心的同学七手八脚地搀扶起来。发现我的右腿不能着地,一位个头最大的同学背起我就向我家跑。


我趴在同学背上,颠簸中小腿慢慢开始有了疼痛的感觉。但是闯了大祸的我,没心思去留意痛或不痛,心里想着的是如何面对那极为严厉的父亲。


让我没想到的是,父亲并没有打我,甚至没有一句严厉的话语。若干年后,我仍然忘不了父亲见到我时流露出来心疼的神情。


父亲急忙放下手头的活计,到邻居家借了50多元钱,拦了一辆小巴车,将我送到镇子里去医治。


路途中父亲试图用两只手稳定住我的右小腿,但是八十年代的乡村道路破烂不堪,颠簸中父亲自身难以稳定,更别说帮我固定。我的小腿又一路“摇摆”着到了20公里外的镇子。


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右小腿内侧的皮肤被骨头刺破,鲜血直流。父亲吓得手足无措,只好背着我一路小跑往医院赶。


严格说来,那不能算是一家医院,只是一个“江湖郎中”的私人宅院。


焦急的父亲猛扣大铁门,开门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哥哥,有礼貌地将我们带了进去。


“有没有医生?救命啊!”父亲大喊。


“不就是个小腿骨折吗?不用大惊小怪!”从厨房里传来一个老爷爷的声音。


“可是他流血了!”父亲指着我说。


“那一点血不算什么!”老爷爷六十多岁,体型微胖,很和善的模样,端着饭碗走到厨房门口说。


“你先准备东西,帮他清洗一下伤口,等我吃完饭给他接骨头!”老爷爷吩咐给我们开门的大哥哥道。


大哥哥应了一声,去准备去了。


老爷爷安慰父亲道:“不用紧张,先吃饭!”说着叫父亲和他的家人一起吃饭,有人也给我端了一碗过来。


我坐在小院里的长凳子上,手里捧着有漂亮花纹的瓷碗,碗里的饭菜丰盛可口。


天色渐暗,院子里亮起了一排大红灯笼。我这才留意到这是一个四合院,院子里有松柏,有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草,还有一个养着红色鲤鱼的鱼塘。


吃完饭父亲轻声对我说:“做医生真有钱!以后要用功读书,也做一名医生!”


我懵懂地点了点头。


大哥哥抬过他准备的物品,有酒精、纱布、棉花团等,还有许多小竹片和一盆拌成糊状的中草药。


老爷爷先摸了摸我的小腿,看到我痛了龇牙咧嘴的,亲切地问:“疼吧?”


我点点头。


他让父亲和大哥哥两个人用力向脚的方向牵拉,我顿时感到疼痛缓解很多。


老爷爷让我不要紧张,说他接过很多骨头,我的并不算严重,以后不但不影响生活,就算是去当兵也没有问题。


老爷爷用药酒轻轻擦拭着我肿胀的小腿,一直和我拉家常。他说他以前是一个老红军,战场上跟着军医打下手,学会了中医正骨的技术,退休后闲来无事,帮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看个跌打损伤,折胳膊折腿的病人,没想到慢慢的名气还大了起来。


他还给我讲他在解放前打土匪打野狼的故事,也讲了很多笑话,我听了笑得合不拢嘴。


正当我听得入迷的时候,老爷爷手上突然用力,将我小腿突出来的地方使劲压了回去,又像按摩似的捋了捋。


我猝不及防,疼了大叫起来。老爷爷说:“好了!好了!已经接上了!”


我再看他,额头上很多汗珠,脸上却仍然堆着笑容。


后面的事主要是大哥哥完成。在我的小腿裹上夹有中药糊的纱布,竹片先用火烤,塑形后做成夹板固定。


处理完毕,老爷爷让家人给我们收拾了一间房让我们住下。他对父亲说:“你儿子有开放伤,如果感染合并骨髓炎会很麻烦,明天得到镇卫生所去输抗生素。”


父亲从兜里拿出仅有的50多元钱递给老爷爷,说先交这么多,后面一定补上。


老爷爷接过钱,犹豫了片刻,又把钱退还给父亲,说:“罢了!看你们这个样子,估计家里也不宽裕,钱你留着去卫生所打针,这边的药费,后面再说。”


父亲感激地点头。


后来,老爷爷为了帮我们节省费用,让我们吃住在他家里,父亲闲时帮忙打理院子里的花草作为回报。


我没事的时候也爱看老爷爷处理病人。记得一位老奶奶摔折了前臂,老爷爷帮她复位固定后,老奶奶从鞋垫下面掏出5元钱,递给老爷爷3元,说另外2元还得付回家的路费。老爷爷笑了,把3元钱也还了回去,还留老奶奶吃了顿饭。


我在这名离休干部家住了一个多月,每隔三五天他会帮我检查伤口,同时还会帮我活动关节。老爷爷与我同姓,追溯到七八代老祖宗那里还有一些亲戚关系,他让我平日里叫他爷爷。


我的伤恢复得很好,“出院”回家时,我已经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离别时我难过地哭了,爷爷说:“半年后你到镇里来念初中的时候还来爷爷家住吧!”


回家途中,父亲说:“回去好好念书,将来做一个像你爷爷这样的好医生!”


初中我又在爷爷家住了三年,有空我就帮着爷爷打下手,我对手法复位也学得一些皮毛。而这些经历,正是我立志做一名骨科医生的缘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是很多人的口头禅,但如今这个忙碌且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多少人仍然记得自己的初心。我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铭记自己的初心,做一名像爷爷那样德才兼备的好医生。


爷爷不是正规的执业医生,却有着大医院医生都无法比拟的精湛医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着一颗悬壶济世的仁心。直到八十多岁中风前,他一直坚持乡亲们看病,费用也只收取一些中药的成本,遇到贫困的病人,他还会减免一些。


后来我没能如愿成为一名骨科医生,而是做了一名院前急救医生。我常思考,作为急救医生,除了日常急救工作我还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为公众普及急救知识,使更多人习得正确救人的方法,或许也是一种悬壶济世。



人的一生,遇到一些外伤是难免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外伤现场急救的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结合我的亲身经历先给大家讲一讲骨折的固定。


当骨骼出现断裂或裂痕,即称为骨折。骨折的典型表现是畸形、肿胀、疼痛、反常活动、骨擦音和骨擦感。例如我受伤时小腿不听话地向左右弯折,即为反常活动。


640.webp (93).jpg

骨折后很多骨折断端非常锋利(如图所示),如同匕首一样会刺伤临近的组织器官,如肋骨和锁骨骨折可刺破肺脏导致气胸,四肢骨折刺破肌肉、血管和神经导致严重后果。因此,骨折病人最重要的是固定。


如果急救人员能很快到来

只需要双手固定住受伤部位,等他们来处理。如果急救人员不能很快到来,或者需要搬动,则需要勇夹板来固定。


医生常用的专业夹板包括木质、铝制和高分子材料等类型。但不管是何种夹板,其宗旨是使受伤部位静止不动,防止骨折断端再损伤附近的组织器官。


如果现场没有专用夹板怎么办?


640.webp (94).jpg


可以用树枝、书本、雨伞等坚硬物体做支撑(如图所示)。如果找不到硬物,可以用枕头或折叠后的毯子做软质夹板。如果什么都找不到,将受伤的上肢捆在患者躯干,受伤的下肢捆在另一侧下肢即可。


640.webp (95).jpg


上夹板的方法非常简单,将夹板和受伤肢体捆绑在一起做一个支撑即可(如图所示)。当然,使用夹板时,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开放伤口固定前应用干净敷料覆盖,以防止伤口被污染。


2.夹板应尽量超过关节上下端,限制关节活动。夹板较短时骨折上下捆扎即可,夹板较长时上下关节处和骨折上下端都要捆扎。


3.夹板捆扎要牢固,但不可过紧影响远端末梢血液循环。捆扎后可通过观察远端指甲和皮肤颜色判断,如果皮肤和指甲颜色发绀变黑,皮肤变凉,说明捆扎过紧。


4.固定后可抬高肢体,可用冰敷或冷敷,从而减轻水肿和疼痛。


5.在不加重患者疼痛的前提下使用夹板。上夹板的瞬间患者的疼痛难以避免,但如果上了夹板后疼痛反而明显加重,应考虑换一种夹板形式或者直接不用夹板。


至于肋骨骨折,可以在胸部捆扎枕头或折叠的毯子固定,从而限制胸廓活动。如果没有合适的材料,尽量避免患者活动即可。


640.webp (96).jpg


如果骨折处有开放性伤口存在,甚至可以看到断裂的骨折末端,即为开放性骨折(如图所示)。当年我的右小腿就是开放性骨折,好在伤口相对清洁,而且爷爷有战场外伤处理的经验,没有发生严重后果。但是在我后来的从医经历中,有两例开放性骨折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例为一个小伙子,小腿的开放性骨折术后发生严重的感染,伤口和术后切口流脓。用了最好的抗生素,治疗了两个多月才好转。每天换药都要往伤口深处塞纱布条,疼得直冒冷汗。


另一例为一个年轻姑娘,骑电动车被汽车撞进路边的臭水沟,大腿骨戳了出来,沾满了污泥,送到最好的医院治疗,但还是发生了骨髓炎,反复治疗两年才好转。


所以,开放性骨折较闭合性骨折严重很多,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且发生感染的几率非常高。处理除了固定,还需要止血、包扎伤口。如果有骨头刺出,现场严禁将裸露出来的骨头还纳。因为那样会将污染物带到深处,增加感染的可能。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紧急呼叫120杂志主编:周国忠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