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最好的年龄遇见你,该如何更爱你

作者:张林 沈蕾 鲍美娟 卢洪洲    2017-09-09原创标识

收藏

你,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

扫去患者心中的阴霾。

你,是冬日里的一抹暖阳,

温暖患者病弱的躯骸。

哪怕,你只是一支木质的拐杖,

你也能支撑患者做过这一段艰难的道路。

在最好的年龄我遇见了你,

洁白的制服,漂亮的燕尾帽,

就这样,

懵懂的小女孩怀揣着梦想,

手捧着蜡烛,

在南丁格尔面前宣誓,

以真心、爱心和责任心,

去关爱健康需求的人,

永葆白衣天使的圣洁……


timg (12).jpg



白衣天使,爱你我真的有点怕


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50.7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数2.54。全国医院医护比高到1:1.4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65.1%。相比于2010 年已有很大的改善,但距离国际标准及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要求医护比为1∶2,国际要求医护比为1∶2.7,发达国家要求医护比为1:8.5。


护理队伍稳定性差,护理人员流失严重护士离职现象较为突出,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大量流失。调查显示,我国护士离职率为 10.2%~11.2%,且有离职意愿的护士比例高达 56.94%。尤其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离职率已明显超过国内平均水平。部分医院三年护理人员的总流失率高达22%。


是什么让这些曾经对护理事业满怀憧憬的年轻人们选择离开呢?如何呵护这些头戴燕尾帽竭诚守护患者的生命,心系职责使命解除贫困群众疾苦的白衣天使们那颗宝贵的初心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我国护理行业的现状、前景和方向。




学科建设,护理专业的重要课题



“学科建设”是围绕学科方向、学科师资队伍和学科基地,通过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的积累,从整体上提高学科水平,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的建设。2011 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学科目录设置,“护理学”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级学科; 自此护理学科建设问题成为高等护理院校及医院护理管理部门当下最为重要的课题。


学科平台、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随着医疗新业务、新技术的进步带动并促进了护理研究的开展,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也随之提高,若能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对护理学科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timg (15).jpg


国内大多数医院病床和护理人员比例失衡,我国各医院普通病房实际床护平均比为 1:0.36,最低的仅为 1:0.26;重症监护病房床护比仅为 1:1.45。而世界许多国家普通病房床护比基本保持在 1:1 以上,重症监护病房床护比大约是 1:5 ~ 6。在护理人员数量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他们仅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完成治疗、护理工作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全面、系统、预见性的观察病情和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开展科研活动。因此,调整实际床护比例,让护理人员接受正规系统的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培训,可使护理科研与医疗专业保持同步发展,获得高层次科研奖项。


再者,护理人员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有待提高,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对国外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的吸收和应用;护理科研管理需更加规范。在护理科研开题论证、立项研究、总结申报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系统的管理,可使部分课题避免由于论证不足或设计不合理而半途夭折。


最后,提高临床护士带教能力,避免让护生做机械性的操作,提高学生病情观察能力、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及沟通能力的培养。


国外护理学科的发展方向  很多人对护士的印象都是打打针、发发药,甚至有人将护士称为“高级保姆”。可实际这只是护理工作的冰山一角,而未来护理学科的发展方向也是全球医疗护理研究的重点。



timg (13).jpg


在美国,从医疗改革来看,高级实践护士(APN)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现代专业护理在整个医疗保健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级实践护士(APN)可以对一些患病的弱势群体实施基于证据的干预措施。


在英国,在过去的十年中,护理工作在临床护理专家的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扩展。这些护士被认为是行业专家,有深入的知识,为病人、亲属和工作人员提供全面专业服务。在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些多学科团队(MDT),其中都有专业护士的身影。专业护士在其中的工作就是通过合作促进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能有效实施。


在日本,专科护士是重要的人力资源,能够承担护理过程改进的责任。过程改进指标可用于评估专科护士的工作。护士管理人员不仅有助于阐明专科护士的角色,而且能使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需求,从而有助于专科护士的有效实施。


在加拿大,临床护理专家,可能会更多地参与到,比卫生服务研究更能集中发挥其作用的临床研究中。



专科护士,内涵建设的重要阶段



护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多元化的科学。由于新的研究成果的层出不穷,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把护理学科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营造有利于护理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加护理投入。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创新护理技术、护理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护理工作模式和质量评价体系、加快学科发展,建立未来型、实用型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需要得到医院领导层重视与支持的方面。


专科护士培养是未来护理学发展趋势 专科护士是能够追踪本专业学科前沿,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开展护理研究,具有较高教学科研能力的护理专家 。目前为患者提供一般护理已不能满足其要求,必须培养各科专科护士,为患者提供更高水平、更专业的服务,才能在专科疾病预防、康复护理方面提供全面系统的专业指导和预防保健、解决本专业护理方面的疑难问题。


u=1296969944,312551817&fm=27&gp=0.jpg


科学规划二级专科值得探讨 结合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及专家咨询的结果,建议二级学科在职前教育主要考虑助产士、精神科护士、公共卫生护士的培养,可以借鉴英国或者日本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包括1年的护理公共课程和2~3年的核心专科及辅助专科课程,实践环节包括通科护理的实践和专科实践。而国内目前较为缺乏的社区护士及老年护士的培养,发达国家(地区)的主要培养模式是专科护士的分化,在采取有临床经验的护士注册的基础上,进行专科的证书教育(1~2 年,包括实践)。“学科基地建设”是护理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基础。


“医护合作”模式下的“医助”培养   随着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医疗与护理的关系也逐渐从“主导-从属”变为“合作共赢”的关系,所谓新型的“医护合作”模式也非以往概念中“护士就是医生的帮手”,而是在专科护士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让护士用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独立解决诊疗中初步诊断、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系列工作,成为类似国外有处方权的开业护士的“医生助理”,这样的“医生助理”在护理专业领域中拥有独立初步判断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完成原本属于护理领域的工作内容,形成“帮助医生”的双赢效应。这需要学校教育和医院培养相结合,同时要有建制以及医院领导的重视,才能成为未来高级护士临床实践和发展的又一新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护理学科的未来发展应充分从发达国家护理学科建设中得到启示,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护理学科的重视和支持,从资金和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与之紧密结合;坚持创新,将基于护理的多学科发展作为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理念;重视护理学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在护理专科化发展的同时,也应与医学发展保持步调一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让更多人爱医疗护理上这项“神圣而高尚”的职业。



本文把关专家

卢洪洲,主任医师、教授、内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内科学博士生导师、护理学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助理。


专家门诊时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每周五上午特需(疑难杂症)门诊;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每周六上午感染病门诊(地址:虹口区同心路921号)。


卢洪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与发病机制研究。


曾任职

2000年4月-2005年12月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9月-2003年4月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助理(挂职);2004年11月-2012年12月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兼感染科主任。


业务擅长

发热待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结核、肝炎、艾滋病、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各类论文380余篇,其中在SCI引用杂志包括《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AIDS》、《Plos one》、《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发表论著100余篇;已主编专业参考书10部、副主编专著8部。已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获专利4项。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最美援外医生”、 “影响中国”( 2014年度)科技人物、第二届上海市“人道博爱奖”;“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先后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中国医药科技创新人物、团中央与全国学联“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奖励基金”;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卫生系统 “银蛇奖”、文明职工、“创新之星”;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并行政记大功一次、上海市科委“明治乳业科学奖”;美国肝病学会-亚太肝病学会奖、艾滋病国际倡导联盟“精忠奖”。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 、“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 “十二五”和“十三五”新药创制平台、“863”、“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五项);美国盖茨基金、美国NIH项目(二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卫计委、上海市科委基金、上海市卫计委“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二项)、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及各级党建课题等30余项科研课题;负责中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艾滋病专业组与I期)的研究项目。累计科研经费9000余万元。


学术任职

世界卫生组织新发传染病临床诊治、培训、研究合作中心共同主任;世界卫生组织临床专家组专家、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感染病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结核学组组长、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临床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别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传染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兼艾滋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卫生学分会临床与预防学组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艾滋病临床试验联盟召集人、国家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委员、长江三角洲艾滋病诊治协作网召集人;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卫生专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及艾滋病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理事兼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药学会理事兼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呼吸感染防治研究基地副主任;上海市健康管理研究会理事兼体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上海市艾滋病治疗专家组组长、上海市艾滋病性病防治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禽)流感、埃博拉、黄热病、寨卡病毒病临床专家组组长;上海市首批名医演讲团成员、上海市红十字会理事、上海市应急专家库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课题负责人;国际艾滋病学会会员、美国感染病与艾滋病学会会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艾滋病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参加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温州大学的教学工作。作为班主任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设《新发传染病》课程;在复旦大学开设《AIDS》、同济大学开设《Infectious Diseases》全英文课程。承担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省级艾滋病师资培训班、两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担任《AIDS中文版》杂志主编;《Radiology of Infectious Diseases》、《诊断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真菌学杂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副主编;《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BioScience Trends》、《Infection International》、《中国抗感染与化疗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国艾滋病性病》、《内科学理论与实践》、《临床内科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世界临床药物》、《新发传染病》等十余本杂志的编委。《The Lancet》、《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Mycoses》等英文期刊审稿人。




有"感"而发杂志主编:卢洪洲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