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约有12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碰撞,道路交通伤害是15-29岁的人的主要死因。全世界道路交通死亡者中约有一半是“弱势道路使用者”,即行人、骑车者和摩托车手。道路交通碰撞带来的损失占大部分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3%。
为推进本市健康城市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今年由市健促办与市交警总队合作编写了《上海市民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读本》,并配套相关健康工具已发放给全市所有常住居民户家庭。今日,为配合读本和工具的发放,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的以“道路交通伤害预防”为主题的健康大讲堂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
上海市卫计委吴凡副主任讲话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吴凡,《新闻晨报》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上海市健康促进协会会长李光耀,新闻晨报周到APP运营总监刘宏等出席了健康大讲堂主题活动。杨浦区建管党工委书记、建管委主任牟娟,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事故防范处副主任法医师侯心一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叶珏明从不同方面广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知识。
生命,不该在交通意外中被伤害
据统计,我国每年创伤6200万人次,致死人数70万~80万人。道路安全五大风险因素是:超速、酒后驾驶、不戴摩托车头盔、不使用安全带、不使用儿童约束装置。想要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交通伤害,大家还需记住做到以下几点。
限速
市内车速不应高于50公里/小时。某些对弱者群体(行人、骑自行车者、摩托车手)更危险的地段不应超过30公里/小时。一名成年行人如果被时速低于50公里/小时的汽车碰撞,死亡风险在20%以下;如被时速为80公里/小时的汽车碰撞,则死亡风险几乎为60%。
拒绝酒驾、药驾
在酒精和任何其它精神活性物质或药物影响下驾驶增加发生导致死亡或重伤的事故的风险。如发生酒驾,血液酒精浓度很低时即产生道路交通碰撞风险,而当驾驶员血液酒精浓度≥ 0.04 g/dl时,该风险显著增加;如发生药驾,发生道路交通碰撞事故的风险增加程度与所用精神活性物质有关。例如,使用安非他明者发生致命碰撞的风险约为未使用该药者的五倍。
须佩戴头盔
摩托车手佩戴头盔可使死亡风险降低40%,重伤风险降低近70%。目前,仅有44个国家(12亿人口)符合标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的死亡比例最高。在美洲,摩托车手死亡率有所上升,2010年~2013年,从15%上升到20%。
前后排均需系安全带
前后排均需系安全带 佩戴安全带可使驾驶员和前排乘员的死亡风险降低45%~50%,并使轻伤和重伤降低20%~45%,对于后排乘客,安全带可使死亡率和重伤率降低25%,轻伤降低75%。
当发生交通碰撞时,实际上会发生三次“碰撞”。第一次碰撞是车辆与另一个物体的碰撞,比如另一辆车、静止物体或人;第二次碰撞是没有系安全带的乘坐者与车辆内部的碰撞,比如驾驶员的头部撞到玻璃上;第三次碰撞是人体内部器官与胸腔壁或骨架的碰撞。
第二次碰撞导致死亡和受伤的比例最高,如果使用安全带和儿童约束装置,可以显著减少死伤。如果后排乘客没有系安全带,他们不仅自己可能受伤,也可能在二次碰撞过程中伤及驾驶员或前排乘客。安全带,还能减轻第三次碰撞给人体带来的损伤。
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儿童约束装置能使碰撞后死亡可能性降低90%,幼儿死亡可能性降低54%~80%。此外,后座车位比前座车位更安全。目前,仅有53个国家(12亿人口)具有基于年龄、身高或体重的儿童约束装置法律,只有22个国家将儿童约束装置法律的执行情况评为“良好”。
不分心驾驶
各种各样使人分心的事都会导致有缺陷驾驶。手机导致的分神已成为日益增长的道路安全关切。使用手机的驾驶员比不用手机的驾驶员发生碰撞的风险约高4倍。驾驶时使用手机使驾驶员反应变慢(主要影响刹车反应,也影响对交通信号的反应),难以保持在正确车道内行驶,难以保持正确的跟车距离。使用免提电话并不比手持电话安全多少,发短信显著增加碰撞风险。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不疲劳驾驶、不驾驶不安全的车辆,了解并严格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保护自己,同时也不伤害他人。
自救、互救,将交通伤害降到最低
此次上海市健康大讲堂暨“道路交通伤害预防”主题科普活动,旨在以增强市民交通安全意识,提高市民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知晓率,引导市民养成安全、健康的交通行为,减少交通意外伤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叶珏明介绍,交通事故的致残、死亡率高,主要的致伤的种类为撞伤、挤压、碾挫、烧伤、烫伤等,这些因素可单独发生,也可几个因素同时作用于伤员。其所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一般常见的包括多脏器损伤、脊柱骨折、脱位、截瘫、颅脑损伤、血气胸、肝脾破裂、开放骨折等。而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护理和急救不当或拖延会加重伤势,增加死亡率。时间因素对于碰撞后的伤者护理极为重要,拖延几分钟可能就是生死之别。叶珏明强调,普通市民若能懂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和护理知识,一旦在车祸发生的情况下就可以实施自救,也能帮助他人。
相关链接:交通意外现场急救原则
交通意外现场急救原则: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后搬运。现场人员要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通知就近医院的同时,沉着、迅速地开展现场急救工作。正确判断伤情和受伤部位;注意正确的搬动伤员方法,保护脊柱和骨折肢体;先救命,后救伤,先心肺复苏,后处理受伤部位;了解掌握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即迅速止血,包扎伤口,固定骨折;尽快转送医院。
新闻透视杂志主编:桂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