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3698 篇文章
无论古今中外,健康长寿总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只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時代,衣食不周、度日如年的芸芸众生不像帝王将相那样表现得迫切罢了。如今我国国泰民安,民众丰衣足食,健康长寿的愿望日趋明显。怎样才能获得健康长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的文件中提到在影响健康长寿的各种因素中,遗传因素的权重约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自然环境占7%,而个人的生活方式占60%,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强调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健康长寿的决定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在我国通常称为“健康基石”的16个字: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与心理平衡。
有人调查长寿老人希望找出个长寿的原因来。结果是有某寿星说他每天要喝些酒,某人瑞说他经常要吃肥肉等等,与公认的健康生活行为大相径庭,难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只是说起这些长寿之人常是生活在山野偏僻之处,到似乎与公众的认知稍稍接近,因为相信这些地方大约较少受到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不过若是分别统计各地人口寿命,却又发现越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达的地区人的寿命越长。这事实说明人的健康长寿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因素甚多,即以世界卫生组织所述之诸种因素而言,它们也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个人的生活方式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条件的支撑,经济落后、文化低下、缺医少药,人们也不可能有着良好的生活方式。
在医学研究的领域中,研究的问题涉及的因素越多、就越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健康长寿,就需要做人群的研究。调查个别的长寿老人,只能得出有限的个案情况,难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研究人口的寿命、需要研究整个的人群,常用的指标是“平均期望寿命”。
我国民众的平均期望寿命,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只有35岁,而2020年10月发布的2019年调查结果已经达到了77.3岁,比2015年的调查又提高了0.96岁。何以有如此突飞猛进的提高?中国人的基因并没有变化,变的是外部的条件: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科学发达了、营养改善了、医疗水平提高了、环境更加宜居了,我国民众平均期望寿命的飞跃提高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当然是重要的因素。
人们不难理解寿命的延长与医疗技术进步的关系,在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的癌症病人经治疗后长期生存,其中许多事实上已经被治愈;越来越多的心肌梗死、脑梗塞的病人经及时的救治得以生存;越来越多的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因器官移植而获得新生……不过,须知这些睁睁实例还不是人口寿命延长的主要因素,因为癌症被治愈、心梗脑梗被成功救治、作了器官移植的病人在全人群中毕竟还是少数,他们寿命的延长对全国人口寿命的影响有限。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人口寿命的贡献,首推现代产科和儿科的发展。上个世纪中期之前,妇女分娩犹如一只脚踏进鬼门关,多少妇女死于难产、产后出血、产褥热;大量的新生儿、婴幼儿夭折,只是因为脐带感染或是麻疹并发肺炎,许多的儿童因患天花、白喉、小儿麻痹症而丧生。但随着现代产科学、儿科学的发展,这些情况已成历史。不过这个历史并不久远,以致至今“孕产妇死亡率”与“新生儿死亡率”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的标志,因为在这世界上一些欠发达国家,这两个“率”仍然居高不下。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起,在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同时,在各地普遍设立妇幼保健机构,大力推进新法接生,广泛开展儿童计划免疫,普遍筛查、治疗妇女常见疾病,有效地保障了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其次是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的进步对人的健康与寿命的贡献,公共卫生学发端于环境卫生和劳动卫生,拓展于免疫学、营养学,对消除传染性疾病与营养不良性疾病的贡献巨大。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伤寒、霍乱、肺结核、脑膜炎等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还是中青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预防接种的推广,药物治疗的进步,这些疾病皆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年岁稍长些的人们,一定是都还记鲁迅先生的名著<<药>>中描写的华小栓的结核病,曾经演绎了多少悲惨的故事。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起,我国政府为推进结核病的防控,在各地普遍设立了结核病防治所,推进卡介苗接种、积极筛查治疗结核病人,终于使结核病的流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随着这些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我国人口的寿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形成了我国今日人口健康与寿命的基本状况。显然,这些成就的取得当然也是和我国社会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分不开的。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多了,与年龄的增长密切相关的身体器官的退行性变化势难避免,医学上常将这些变化中影响到正常功能的,称之为“老年病”,如白内障、黄斑变性、骨质疏松、骨关节炎、前列腺肥大等等。在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甚至包括某些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这些通常被称为慢性病的疾病,它们的发生在相当程度上与人们年龄的增长相关: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脂代谢、糖代谢的能力减退了,心血管舒缩的调节能力下降了,人体的免疫力削弱了,一些慢性病也就因此发生了。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医学昌明的结果,而这些老年病、慢性病的增多是老龄化社会的特征,换言之,是老龄化社会的必然现象,也属正常。
这些老年病、慢性病绝大多数都可以治疗,有些还可以治愈,但许多的是需要持续终身的医学照顾。对于这些老年病、慢性病关键是要注意预防,预防的要点是实践健康的生活行为: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但这些疾病与年龄的增长相关,所以预防也得趁早,从中青年的时候便应该开始努力实践。老年人对此当然还应该继续实行,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老年人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地与这些疾病为伍,那么便应该寻求医药的帮助,以求改善、防止进一步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尽管是带病延年,也是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之道。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空前提高,国家关注民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民众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也越来越高,我国大量的老人虽然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病、慢性病,但在医药的帮助下延缓了疾病的发展,能健康地安度晚年,也是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人口寿命越来越长,当然是中国人的福气。
作者:健康教育学家 杨秉辉
延伸阅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