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跳绳身亡,家属索赔180万元背后……

作者:桂岚    2017-08-28原创标识

收藏

46岁的黄先生在家居店高高兴兴买地板装新房,却在参加跳绳赢代金券的活动,跳到第302个时突然倒下,,次日在医院不治身亡。家属反映事发当时店内工作人员只是拨打了120,没有对他进行急救,因此向店铺索赔180万元。此新闻一出,关于提高现场急救技术普及的呼声一片,而这时一项新技术印入小编眼帘……


640.webp (42).jpg


心脏骤停是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安危的急症,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1.35亿,中国每年心脏骤停突发高达百万以上,而我国院外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远低于1%。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心脏骤停病程发展快,可以发生在任何场所,另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心肺复苏技术普及率较低,没有简单的、可操作性强的心肺复苏设备。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为4分钟以内,在这个时间内,急诊医务工作者往往不能够到达心跳骤停的患者跟前实施抢救,而非医务工作者又不能进行有效的救治,一味的等待专业医疗人员的救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作为第一目击者如何承担心肺复苏的重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CPR,赢得黄金4分钟


心跳和呼吸,对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一旦停止45秒后瞳孔就会散大,4-6分钟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10分钟后脑组织基本死亡,生命也随之消逝……在心脏和呼吸骤停后关键的“黄金4~6分钟”里,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来进行急救,使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获得最低限度的紧急供氧,为治疗赢得时间的心肺复苏术(CPR)无疑是挽救生命最重要的手段。自从1960年问世以来,它拯救过无数生命,但同时它也给患者的后期康复带来了一些麻烦!


自1958年Peter Safar创造人工呼吸,1960年Kouw enhoven等报道徒手胸外按压术以来,现代CPR中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例经历了从5:1 和15:2,直至 2005 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将按压通气比例调整为30:2,其目的在于通过增大胸外按压的比例,为重要脏器提供有效的血流灌注。


然而不论比例如何变更,CPR成功率仅有5%~10%,并没有显著提高。医学界曾对1890余名胸部按压心肺复苏术后死亡的患者进行了解剖,结果无一例外,他们的胸肋骨都有不同程度的骨折;遇有合并肋骨骨折、胸廓畸形、血气胸、胸部外伤的心脏骤停患者禁忌胸外按压。因为如果继续进行按压,容易造成患者血气胸等进一步的伤害;而开胸心脏挤压耗时且专业型抢不宜普及,肿么办?


难道,这时就只能放弃心肺复苏,眼睁睁地看着患者走向死亡吗?



腹部提压CPR=心泵+胸泵+肺泵


困扰了医务人员数十年的这个难题,如今终于有了解决方法!8月19日,在成都举办的全国首届西部急危重症联盟论坛上,来自我国危急重症领域的顶尖专家、中国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王立祥教授,带来了他潜心研究多年、如今已在临床成功应用并转化成果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从此以后,心肺复苏不再单一按压胸部,而加上了提压腹部,二者互相配合,扬长避短,可以更好地挽救患者生命啦!


王立祥教授指出“胸路不通走腹路”的腹部心肺复苏技术,技术要点之一就在于:腹部提压装置充分发挥了“心泵”、“胸泵”、“肺泵”等的作用。通过按压腹部时,腹腔压力增高,促使膈肌上移,胸腔容积减小,胸腔内负压减小,肺受压回缩促使肺泡内气体排出,促使患者完成呼气动作。提拉腹部时,腹腔压力下降,促使膈肌下移,导致胸腔容积增大,胸腔内负压增大,肺因此膨胀使空气进入肺泡,促使患者完成吸气动作。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同时可以使腹腔脏器及血管内约 25%的血液流回心脏;其次肺脏受压回缩(舒张)使肺泡内气体排出(吸入),完成呼气和吸气动作,从而产生了与人工循环同步的人工呼吸,避免了传统CPR过程中人工通气和胸外按压的分离,弥补了胸外按压时没有通气的缺陷。


有研究者表示,标准胸外按压CPR产生的通气为死腔通气,而腹部提压CPR产生的通气为有效潮气量,因此更能同时兼顾人工循环和呼吸。



腹部提压CPR的宜与忌


胸外按压CPR容易导致患者肋骨骨折,此外,对于胸部创伤或者胸廓畸形等的患者应用受限。那么,腹部提压CPR虽可弥补胸外按压CPR的不足,但也不是所有心脏呼吸骤停的患者都适用。


适应证  胸部创伤致呼吸心搏骤停、呼吸肌无力及呼吸受到抑制的全麻患者,尤其是存在胸廓畸形、胸部外伤、胸部骨折(包括复苏过程中出现的胸肋骨骨折等)、血气胸等胸部按压禁忌的情况。


禁忌证  腹部外伤、膈肌破裂、腹腔器官出血、腹主动脉瘤、腹腔巨大肿物(如妊娠、肠梗阻、腹腔器官肿瘤、大量腹水、巨大卵巢囊肿)等情况。


相关链接:腹部提压CPR视频演示




新闻透视杂志主编:桂岚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