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3554篇文章
01 THE FIRST 第一步 进入人体 病毒目的:狂犬病病毒从肇事动物(传染源)进入受害者体内 病毒视角:上一个复制基地(传染源)很快就要死亡,死前如果不能把病毒传到下一个感染者体内,病毒也就全部玩完了。 普通人视角: (1)和什么动物接触可能传染狂犬病? (2)什么方式的接触可能传染狂犬病? (3)已经打过狂犬病疫苗并且有抗体的话是不是就不用担心了? (4)是不是10天之后狗没事,人就没事? (5)发生暴露后,自己可以做什么? 医生视角: (1)感染动物有哪些?哪些是主要的,哪些传播概率低,哪些不可能传播? (2)不同级别的暴露风险如何评估?对应不同暴露等级应该如何处置?特殊情况怎么处理? (3)除了抓、咬、舔等直接接触之外,间接接触传播有没有可能实现? (4)在被狂犬动物咬伤之后,能否快速检测出是否有病毒进入人体? (5)十日观察法如何科学使用? 图片来源:https://basicmedicalkey.com/rabies-and-other-rhabdovirus-infections/ 02 THE SECOND 第二步 体内扎根 病毒目的: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染肌细胞,在此少量复制 病毒视角:先安营扎寨,目的地--大脑。 普通人视角: (1)从暴露到潜伏期,受害者不会表现出狂犬病的症状。问题是,潜伏期到底有多长? (2)为什么医生除了狂犬病疫苗,还要给我打免疫球蛋白? (3)有没有暴露后最晚接种时间的说法? 医生视角: (1)未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周病毒能不能被全部清除? (2)接种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有没有时间窗口? (3)狂犬病疫苗什么时候起效?免疫球蛋白的作用如何发挥? (4)狂犬病病毒有没有可能长期“潜伏”在体内? (5)这个阶段有没有办法检测? 图片来源:MMWR. Recommendations and report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Recommendations and reports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 March 2010 03 THE THIRD 第三步 神经启程 病毒目的:通过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乙酰胆碱受体进入外周神经系统。 病毒视角:不走寻常路(血液系统),“嗜神经”病毒就要走自己的路(神经系统),踏雪无痕(检测不出)! 普通人视角: (1)打过狂犬病疫苗后出现了各种不适感,是不是病毒已经发作了? (1)已经接种狂犬病疫苗的人是否代表安全了? 医生视角: (1)狂犬病的最短潜伏期、平均潜伏期、最长潜伏期 (2)血液中能不能检出狂犬病病毒? (3)这个阶段会出现什么临床表现吗? (4)这个阶段有没有办法检测? (5)抗体升高到什么水平才算安全? 04 THE FORTH 第四步 逆行向脑 病毒目的:病毒进入外周神经后,以运输小泡为载体,沿轴突以逆轴浆运动的方向向中枢神经系统“向心性”移行,而不被感觉或交感神经末梢摄取。 病毒视角:大脑是最适合复制的地方,出发了! 普通人视角:我不知道发生了啥。 医生视角: (1)狂犬病发作时间长短和什么有关系? (2)靠近脑部的部位出现严重暴露应该如何处置? (3)这个阶段有没有办法检测? 05 THE FIFTH 第五步 血脑屏障 病毒目的:病毒在轴突移行期间不发生增殖,当到达背根神经节后,病毒即在其内大量增殖,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病毒视角:争分夺秒,通过血脑屏障后,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就鞭长莫及了。 普通人视角: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医生视角: (1)如何清除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狂犬病病毒? (2)这个阶段有没有办法检测? 06 THE SIXTH 第六步 到达大脑 病毒目的:狂犬病病毒从脊髓上行到脑的扩散速度非常迅速,一旦侵入脑则迅速增殖,脑干最先受累,也是感染最重的区域。 病毒视角:抵达大本营! 普通人视角:还有救吗? 医生视角: (1)如何清除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狂犬病病毒? (2)幸存的狂犬病病例有什么特点? (3)这个阶段有没有办法检测? 07 THE SEVENTH 第七步 离心扩散 病毒目的: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增殖后,病毒进行“离心性”扩散,感染感觉轴突支配的肌梭、皮肤、毛囊及其他非神经组织,主要累及神经丛和唾液腺腺泡细胞,并经唾液腺排放到唾液中,再由咬伤伤口或被带毒唾液污染的粘膜传播到下一个受害者。在感染末期,心、胰腺、肾上腺和胃肠道等神经外组织也同时受累。临床发病时,病毒已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神经外的器官中。 病毒视角:我狂故我在,开始收割下一个目标! 普通人视角: (1)这个阶段是不是只能等死了?能活几天? (2)病人发作之后会表现出来什么症状? (3)被病人咬了会传染吗? 医生视角: (1)狂犬病临床发病的特征。 (2)这个阶段如何检测、确诊? (3)如何进行抢救? (4)器官中有狂犬病病毒意味着什么? 未完待续 /*狂犬病病毒的传播方式,直接决定了后续的防控措施,请继续关注后续的科普文章。*/
总顾问:姜庆五教授 医学顾问:长宁区疾控中心 赵文穗主任医师 蔡恩茂主任医师
IT技术支持:上海悦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医学内容:庄建林名医工作室 编辑:张展 高慧
资金项目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治理及影响” 专项项目——项目名称: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舆情应对与治理(项目批准号:72042004)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8dz2300700)
长宁区第四轮(2018-2020年)创新团队(后备)(基于人工智能和原创IP体系的传染病防控创新研发团队)
长宁区医学名专科: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学校急性传染病监测与防控)
长宁区疾控中心创新团队:视觉健康与健康科普团队
延伸阅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传染病与疫苗杂志主编:庄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