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3481 篇文章
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随着环境、工作、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糖尿病已经成为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的“巨无霸”,在真实世界中随处可见。最近一次的调查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作为慢性代谢疾病,糖尿病与患病者和“未来患病者”的日常伴行, “糖友”和“潜糖友”在衣食住行、事业追求、美好生活中都需要考虑到糖尿病的控制。糖友中有部分“智慧”糖友,能够恰当地处理个人日常的健康问题,关键因素就是这些糖友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强;糖友中也有幸运糖友,他们身边有经过糖尿病教育的家人,能够在糖友糖尿病日常管理过程中给予超强支持。这份“智慧”需要糖友们自己争取,这份“幸运”,是糖友的亲人们爱与行动的展现。 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的获得途径是“糖尿病教育”。从明确糖尿病时起,糖友就需要接受糖尿病教育,知晓糖尿病相关知识和进程,对已经发生的疾病和未来发展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如何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对糖尿病之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有概览,也有应对计划。即使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潜糖友”,也需要了解调整生活的方法,延缓糖尿病的进展,为自己的健康加分。 慢性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疾病是否能够稳定控制和患者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处置息息相关。有些糖友反复住院,住院期间作息、饮食、活动、用药都按照规定执行,各项观测指标很喜人,糖友自己满意,对医生万分感谢;一旦出院,回到真实生活中,又出现指标波动大、控制不良的情况,患者自己也非常沮丧。殊不知,对于糖尿病观测指标的控制,糖友自己的意识和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教育”的目标是“改变”,改变需要从“认识”到“行动”,从“被动”到“自觉”。在糖尿病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是“empower”,被翻译为“授权”或者“赋能”,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为,通过糖尿病教育,糖友们更加“强大”、“有力量”,这种强大体现在能够在面对各种日常生活中的糖尿病相关健康问题时,进行恰当的处理,使自己的健康状况可控;也能够对什么情况可以自己处理,什么情况必须就医这些关键点能够做出合适的判断。 被赋能,糖友需要了解哪些内容? ——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 糖尿病的自然进程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危害及如何防治急慢性并发症 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 饮食、运动、药物治疗 血糖测定结果的意义和应采取的干预措施 自我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技巧 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技巧 特殊情况应对措施(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 糖尿病妇女受孕计划及监护。 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 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1)正规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课程 健康教育是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府到医疗机构都非常重视慢性病的健康教育,糖友们可以关注自己经常就医的医院,一般都有规律的糖尿病教育课程,可以在就诊的时候询问医生或糖尿病护士,通过面对面的糖尿病教育课程得到针对性强的糖尿病教育。从糖尿病教育的全面性和实效性上,面对面课堂教学(小型讲座、讨论式教学)是目前能够提升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途径。 (2)通过专业网站、正规医院管网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为例,网站设有“健康主题”专栏,其中有“慢性病”环节,可以通过搜索“糖尿病”找到相关文章,进行相关知识的了解。另以“科普中国”为例,可以通过“乐享健康”板块,搜索“糖尿病”。此外,糖友们可以通过权威医院网站的健康教育板块学习糖尿病相关内容,也都比较亲民。目前相关网站的糖尿病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都在不断完善中,糖友们可以按照糖尿病教育基本内容,适当进行积累,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3)其它 内分泌专业医生自媒体、糖尿病管理相关书籍、糖尿病管理APP等,都可以作为糖尿病教育的来源,不断帮助糖友们巩固知识和技能。 (4)和自己的糖尿病医生进行充分交流 建议如果有信任的糖尿病医生,可以固定,这样由于对病情的动态了解,便于医生给到的建议能够更好地体现个性化,利于糖友健康,定期就诊时,可以准备问题,以下是建议清单 我需要多久监测一次血糖,目标范围是多少? 我的饮食可以做哪些调整来帮助我更好地控制血糖? 我目前服用的药物有什么注意事项,正确剂量是多少? 我什么时候吃药?我把它们和食物一起吃吗? 我的糖尿病对我其它疾病的治疗有无影响?如何更好地协调治疗或护理? 在什么情况下我应该及时就医? 有没有推荐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小册子或在线资源吗? 如果在两次就诊期间有新情况发生,建议主动告知医生,获得专业建议。做一个“求知欲”强的糖友,知识和技能一定会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提升。 2021年糖尿病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无论从医疗机构、医者还是糖友、糖友亲人角度,都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努力。医疗机构和糖尿病教育者需要促进管理内容的科学与全面,途径需要通畅而易得;糖友们自身需要做好疾病自我管理,以知识、技能赋能,成为自我健康的主人。 健康非天然,需要维护!需要管理! 作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 李颖 副主任医师 延伸阅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内分泌点点通杂志主编: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