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为什么容易上火?
人们在秋季经常出现咽喉肿痛、耳鸣、目赤、牙龈肿痛、口腔溃疡、便秘、尿赤等症状,认为秋季很容易上火。除了秋燥气候因素,情绪波动、劳累过度、饮食不当、消化不良等原因,都会导致体内产生各种热的症状。中医认为只要人体阴阳失衡,一年四季都可以上火,人体上火和自然界四时变化息息相关,体质更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季节容易上火的倾向性。现代医学一般认为上火是应激所致的神经、免疫、代谢等多系统失衡的状态,体质易感性的基础在于相关基因的多态性。 燥是秋天的主气,秋天的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湿润,常出现干燥气候。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肺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津即容易出现肺燥。燥常与风热同化,秋季上火表现为阴液不足,如目赤、咽痛、耳鸣等。秋季五行属金,肺为娇脏,秋季上火容易引起肺热上炎,出现呼吸气粗、燥热烦渴、咳吐燥痰等。 哪些人容易秋季上火? 秋季阴虚质最容易上火。阴虚质是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的体质。这种人形体瘦长,手足心热,平素容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性格急躁,外向好动,活泼。不耐热。 秋季上火需要辨清虚实、病位 一般来说,症状重、来势猛的属于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又反复发作的是虚火。胃肠、心、肝胆多属于实火,阳盛而热,表现为牙龈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便秘等;肺肾阴虚多属于虚火,阴虚而热,表现为燥热、盗汗、口热干燥不欲饮。中医把咽喉肿痛、目赤等偏于上部的火热症状称“上焦火”,把烦渴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称“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的称“下焦火”。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所以秋季上火的治疗有补虚、泻实、清热、温阳,更有引火归元,切忌见火治火,一味清热泻火或养阴降火,需要辨证求因,灵活用药。 在日常起居方面如何预防秋季上火? (1)早睡早起收养神气,秋天早晨的空气中氧含量高,宜早起,吐故纳新。秋天的夜晚,天气转凉,宜早睡养神。 (2)秋季饮食宜贯彻“少辛多酸”的原则,多食辛容易上火,加重肺燥;多食酸可以顾护阴津,减少津液流失。酸能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泄肺。肺金在志为悲,秋季肃杀,易产生悲凉忧郁情绪,保持精神安宁,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情绪保持平静,不急不躁,心平气和。 (3)运动有节调养气血,秋季不宜剧烈运动,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时间以半小时为宜。 (4)适度多饮水,以保护呼吸道粘膜,并食用养阴润燥的食物,以提高肺脏的抵抗力。 在饮食上如何调理预防秋季上火? 秋季应避免食用辛辣烧烤之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蒜和酒等,尤其生姜。多食这些温性食品容易伤及阴液,加重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影响。梨、荸荠、藕等都具有养阴生津的作用,除了这些之外,苹果、西瓜、葡萄等水果对于秋季预防燥邪侵犯也是有益的,建议多吃一些。选择多喝水,多喝粥。喝水时可以用麦冬、菊花、干青果、玄参等中药用以冲泡,代替茶饮。另外,小米粥、山药薏米粥等都适合在秋季食用,山药薏米粥具有健脾功效。 秋季上火的人是否不能吃橘子? 有哪些东西不宜吃? 橘子味甘酸、性温,入肺。在中医里认为橘子是温性食物,吃橘子过多还会出现中医所说的“上火”表现,如舌炎、牙周炎、咽喉炎等,所以不能多吃。热性、辛辣刺激食物及烟酒等伤津之品都在禁忌范畴。 秋季上火兼证处理小方法 1.鼻腔干燥:鼻腔干燥系燥热病邪犯肺,肺阴不足,可用复方薄荷滴鼻液,一日三次。 2.咽喉干燥,声音嘶哑:咽喉干燥,声音嘶哑为肺燥津伤所致,乌梅橄榄茶:取乌梅、橄榄各3~5枚,加水煮开后当茶饮。生津利咽,适合咽干舌燥者。 3.眼干:外敷润目增液方:决明子30克,玄参20克,麦冬20克,生地15克。水煎20分钟,取药液50毫升,待到水温降至40摄氏度时,用药液浸湿小毛巾,敷在眼部,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 4.口干:压揉承浆穴。承浆穴位于下唇凹陷处,用食指指腹用力压揉,口腔内会涌出分泌液。不仅预防秋燥,还可以延缓衰老,使老人面色红润。
发表评论